2025-08-23 | 中央社
從台灣到泰國 客家青年志工團開拓國際視野
客家委員會22日於台北的Très Bon 好伴CAFÉ舉辦「2025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成果發表會,由客委會主任委員古秀妃親手頒發結業證書。古主委表示,志工服務團計畫讓孩子們帶著「問題意識」回來台灣,去進一步思考與行動,「服務別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期盼在過程中能學習尊重差異,體認社會運作的本質,也讓大眾看見客家文化參與國際社會的光芒。
古主委提到,20多年來,客委會持續為青年提供走向世界的舞台。從最初的「青年築夢計畫」,讓18至35歲的年輕人依自己的興趣、夢想,自主規劃國際之旅,無論目的地是亞洲、歐洲或南美洲,只要心中有渴望,向客委會申請報名,就有機會出發去看見世界、了解自己。隨著計畫逐漸轉型與深化,以具備團隊支持系統的「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誕生,年齡也縮小至16至18歲,讓更多正處於世界觀成形期的青年,能獲得最適切的陪伴與引導。
古主委進一步說明,今年客委會首度將「築夢計畫」與「青訪團」精神結合,透過「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計畫,幫助青年實踐內心的探索,也安排豐富的國際交流行程,讓他們在泰國透過與當地實際的互動,體驗多元文化、激盪思辨與自我成長。我們相信,當一個人開始對世界產生好奇與關注,當他願意走出同溫層,甚至是異溫層,看見不同的社會、文化與人生樣貌,就會慢慢找出屬於自己未來的方向。透過這樣的國際交流,不只是把台灣帶向世界,更是讓青年們從世界帶回思考、感動與改變的力量。
為響應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青年客家」政策,客委會首次辦理「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號召全國16至18歲的客家後生,共吸引61名具客家淵源及認同的學生報名,經過書審及決選面試,最終遴選出20名,於7月18日至25日參加為期8天的行前訓練,並於7月30日至8月9日前往泰國曼谷與春武里省等地的社區,透過實際的參與行動,彼此交流,培養客家青年的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精神。
20名團員們為期11天的泰國志願服務體驗之旅,在今天的成果發表會有了精彩的呈現,不少團員們分享了泰國社區「自立經濟」的實踐,其在提醒我們「永續發展不必追求高端科技,從在地出發,與自然共生,台灣也可以學習平衡商業與生活的智慧」,「自立經濟」不只是金錢上的獨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心靈自由。另有團員分享,面對泰國當地將甘蔗田變成樹林,讓他見識到當地人對大自然的敬意,當地居民雖然生活物質方面不充裕,卻比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更快樂,因為他們與大自然相依為命,順應土地,知足地生活。
還有團員特別關注環境議題,從泰國在塑膠分類方面展現的智慧,看見了台灣也可以參考著手的地方,並激起他們想要「實際參與」的動力,希望未來能參與社區環境清理,推動永續的智慧生活。團員鍾官秤則分享為了教導當地小朋友說客語,自己也花了不少時間學習泰語,只為能與對方溝通,最後小朋友不但學會客語,自己也學會一些泰語,讓他覺得收穫很多,並深刻感受原來即使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也可以互相學習與交流。
來到現場陪伴孩子們參與成果發表會的家長們也感動萬分,團員陳羿瑄的媽媽分享,她從沒特別教育孩子要說客語,但這一年透過客委會推動的志工服務團活動與一些客家競賽,她看見女兒不只客語、英語方面大幅進步,更有了對世界充滿好奇與關心的想法。
團員蔡明恩的爸爸則表示,自己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女兒卻透過客委會提供的資源,學習客語,看著孩子從報名、遴選上志工團,到後來每天在泰國向自己報平安,那份熱情甚至比自己考上大學還令人開心,「透過語言,孩子走進文化的世界,也打開了我的視野。」,對他們而言,客家文化是打開世界視野的一道門,令人非常感動。
本次志工行動以「建構平等的永續社區」為主軸,學員們拜訪泰國客家同鄉會、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志工團體,進行深度交流。服務內容包括與泰國法政大學學生共同參與社區行動;在The Mirror Foundation 協助分類捐贈二手物資;與泰國志工中心合作發放物資給弱勢家庭;並在 Santi Asoke 永續社區準備客家特色餐點,提供給僧侶與社區長者。
此外,也前往春武里省 Mab Euang 自立經濟社區服務3日,協助當地農夫種植藥用與芳療植物、製作有機液肥,並於當地偏鄉小學進行教育服務。期間泰北連日大雨,遭受洪災交通中斷,志工團協助支援整理救災物資,為氣候變遷影響的災民服務。在泰國志工服務觸及環境、教育、社區關懷及永續發展等層面,讓後生們深入在地、拓展視野,並與新南向政策國家建立文化與情感的連結。內容涵蓋兒童教育制度、社會貧富差距與福利政策、自立經濟社區的發展模式,以及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經驗等議題。透過身體力行,後生們不僅實踐志工服務精神,也將台灣客家的文化能量帶往國際,參與全球公共議題,展現青年客家的自信與行動力。
古主委提到,20多年來,客委會持續為青年提供走向世界的舞台。從最初的「青年築夢計畫」,讓18至35歲的年輕人依自己的興趣、夢想,自主規劃國際之旅,無論目的地是亞洲、歐洲或南美洲,只要心中有渴望,向客委會申請報名,就有機會出發去看見世界、了解自己。隨著計畫逐漸轉型與深化,以具備團隊支持系統的「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誕生,年齡也縮小至16至18歲,讓更多正處於世界觀成形期的青年,能獲得最適切的陪伴與引導。
古主委進一步說明,今年客委會首度將「築夢計畫」與「青訪團」精神結合,透過「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計畫,幫助青年實踐內心的探索,也安排豐富的國際交流行程,讓他們在泰國透過與當地實際的互動,體驗多元文化、激盪思辨與自我成長。我們相信,當一個人開始對世界產生好奇與關注,當他願意走出同溫層,甚至是異溫層,看見不同的社會、文化與人生樣貌,就會慢慢找出屬於自己未來的方向。透過這樣的國際交流,不只是把台灣帶向世界,更是讓青年們從世界帶回思考、感動與改變的力量。
為響應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青年客家」政策,客委會首次辦理「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號召全國16至18歲的客家後生,共吸引61名具客家淵源及認同的學生報名,經過書審及決選面試,最終遴選出20名,於7月18日至25日參加為期8天的行前訓練,並於7月30日至8月9日前往泰國曼谷與春武里省等地的社區,透過實際的參與行動,彼此交流,培養客家青年的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精神。
20名團員們為期11天的泰國志願服務體驗之旅,在今天的成果發表會有了精彩的呈現,不少團員們分享了泰國社區「自立經濟」的實踐,其在提醒我們「永續發展不必追求高端科技,從在地出發,與自然共生,台灣也可以學習平衡商業與生活的智慧」,「自立經濟」不只是金錢上的獨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心靈自由。另有團員分享,面對泰國當地將甘蔗田變成樹林,讓他見識到當地人對大自然的敬意,當地居民雖然生活物質方面不充裕,卻比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更快樂,因為他們與大自然相依為命,順應土地,知足地生活。
還有團員特別關注環境議題,從泰國在塑膠分類方面展現的智慧,看見了台灣也可以參考著手的地方,並激起他們想要「實際參與」的動力,希望未來能參與社區環境清理,推動永續的智慧生活。團員鍾官秤則分享為了教導當地小朋友說客語,自己也花了不少時間學習泰語,只為能與對方溝通,最後小朋友不但學會客語,自己也學會一些泰語,讓他覺得收穫很多,並深刻感受原來即使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也可以互相學習與交流。
來到現場陪伴孩子們參與成果發表會的家長們也感動萬分,團員陳羿瑄的媽媽分享,她從沒特別教育孩子要說客語,但這一年透過客委會推動的志工服務團活動與一些客家競賽,她看見女兒不只客語、英語方面大幅進步,更有了對世界充滿好奇與關心的想法。
團員蔡明恩的爸爸則表示,自己雖然不是客家人,但女兒卻透過客委會提供的資源,學習客語,看著孩子從報名、遴選上志工團,到後來每天在泰國向自己報平安,那份熱情甚至比自己考上大學還令人開心,「透過語言,孩子走進文化的世界,也打開了我的視野。」,對他們而言,客家文化是打開世界視野的一道門,令人非常感動。
本次志工行動以「建構平等的永續社區」為主軸,學員們拜訪泰國客家同鄉會、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志工團體,進行深度交流。服務內容包括與泰國法政大學學生共同參與社區行動;在The Mirror Foundation 協助分類捐贈二手物資;與泰國志工中心合作發放物資給弱勢家庭;並在 Santi Asoke 永續社區準備客家特色餐點,提供給僧侶與社區長者。
此外,也前往春武里省 Mab Euang 自立經濟社區服務3日,協助當地農夫種植藥用與芳療植物、製作有機液肥,並於當地偏鄉小學進行教育服務。期間泰北連日大雨,遭受洪災交通中斷,志工團協助支援整理救災物資,為氣候變遷影響的災民服務。在泰國志工服務觸及環境、教育、社區關懷及永續發展等層面,讓後生們深入在地、拓展視野,並與新南向政策國家建立文化與情感的連結。內容涵蓋兒童教育制度、社會貧富差距與福利政策、自立經濟社區的發展模式,以及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經驗等議題。透過身體力行,後生們不僅實踐志工服務精神,也將台灣客家的文化能量帶往國際,參與全球公共議題,展現青年客家的自信與行動力。
最新生活新聞
-
-
金門金寧榮欣志工隊務會議 肯定志工隊長林玉寶及蔡承坤無私奉獻
(5 小時前) -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引領永續轉型新動能 智慧製造×綠能成果亮相
(5 小時前) -
郭智輝視察海埔畜殖場 感謝公私協力加速復原 期許產業強化韌性
(5 小時前) -
2025/08/2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