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5-09-03 | 中央社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助早期診斷治療肺癌

36歲胡姓男子不菸不酒,因家人曾罹患肺腺癌,自費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病灶,隨即接受治療,確認是第0期原位癌。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晨宇今天指出,胡男自費全身健康檢查,胸部X光檢查無異常,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卻發現左上肺葉有1顆0.6公分病灶,後續接受胸腔鏡輔助左上肺節切除手術。

此外,43歲陳姓男子也是不菸不酒,曾因心律不整多次就診,X光檢查無異常,轉診成醫進行心臟燒灼手術時,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部1顆1.7公分病灶,接受胸腔鏡輔助左下肺節切除手術,確認是肺腺癌第1期。

吳晨宇表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首位,在台灣連續多年高居癌症死因第1名。肺癌死亡率主要和診斷期別相關,台灣約一半個案確診時已是第4期,5年存活率僅約1成,若早期發現,存活率可大幅提高。

判斷肺部病灶是否惡性,可依尺寸大小、外觀及質地評估,若病灶為實心結節,大於0.8公分且具有惡性特徵,可考慮直接手術或3個月內追蹤;若是非實心結節,一般稱作毛玻璃樣結節,因生長速度較慢,不一定需要立即手術或密集檢查。

吳晨宇說,國民健康署已對高風險族群(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若無相關風險因子者,可考慮45歲至50歲間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正常,後續每2年至3年追蹤1次即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