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8° )
氣象
2025-09-10 | 中央社

強化公私協力守護濕地生態 花蓮分署舉辦外來入侵種移除工作坊

為守護國土生態綠網大農大富生態廊道區內濕地生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9日舉辦「外來入侵物種移除工作坊」,邀集學術界、公部門、民間團體及在地社區共25位代表齊聚一堂,透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及實地操作,共同學習外來入侵種管理及濕地維護實務,展現公私協力推動生態保育的決心。

北大排濕地是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中,串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重要節點,也是紅皮書瀕危物種-菊池氏細鯽重要的保種基地。然而,近年因地震與豪雨造成泥沙淤積,水位長期滯留,讓大萍、粉綠狐尾藻等外來入侵植物迅速蔓延,不僅破壞水域生態系,更使菊池氏細鯽族群明顯下降,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為解決此問題,花蓮分署藉由本次工作坊凝聚跨域力量,讓參與者更深入理解外來種威脅與防治策略。

本次活動由花蓮分署召集,並由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協辦,邀集荒野保護協會、花蓮縣平森永續發展協會、台糖公司花東區處、光復鄉大富村,以及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吳海音、楊懿如等代表,共同研討濕地長期保育策略。課程內容涵蓋北大排濕地營造與管理經驗分享、外來種移除技術交流,並安排現地操作,帶領學員實際投入大萍及其他入侵種的清除面積達0.2公頃,深化對棲地維護的認識。

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擁有1,250公頃平地造林成果,透過國土綠網計畫指認出具有生態廊道功能,能串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兩大生態系統,是國際上少見的大尺度生態廊道案例,可以提供縱谷兩側中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可以移動甚至生活的棲地,近年更是記錄到水鹿、野山羊等。北大排濕地除了瀕危魚類保育外,也是生態廊道內的重要水域棲地可以提供不同生物棲息像是蜻蜓、兩棲類等。他強調,這不僅是生態保育的行動,更希望藉由工作坊培力周邊居民,讓在地社群成為國土綠網的重要夥伴,建立長期穩定的公私協力模式。

黃群策也指出,未來將持續整合政府部門、學術單位、NGO及社區力量,共同維護國土生態綠網生態廊道區域內的棲地品質,透過外來種管理與棲地復育,持續為國土綠網的生態永續奠定穩固基礎,讓這片平地森林成為串聯兩邊山脈、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域,將生態保育的惠益與全民共享。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