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3° / 31° )
氣象
2025-09-25 | 中央社

佛大響應國家防災日!深化「自助-互助-公助」三合一防災教育模式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天然災害頻繁,防災教育已成為全民必備的生存技能。佛光大學位於林美山上,深刻體認到防治地震、土石流等複合型災害的急迫性與重要性。近年來積極建構從基礎演練到專業人才培育的完整防災教育體系,期盼教職員工生與社區民眾皆成為防災教育的希望種子。

總指揮官吳振財總務長闡述,2025年國家防災日演練活動以「巨震求生、強韌整備」為主題,透過模擬震災情境和宣導活動,協助民眾提升臨災的應變能力,並熟悉地震或海嘯發生時的正確避難步驟,強化自救與互救能力。佛光大學亦每年配合「國家防災日」,於9月24日上午9點21分進行全校地震避難演練,當校內廣播響起時,全校師生立即執行「趴下、掩護、穩住」的抗震保命三步驟。在總指揮官引導下,依循安全動線有序疏散至指定區域。定期演練不僅讓師生熟悉緊急避難程序,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災害時的冷靜應對能力,為建立基礎防災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柳金財學務長肯定與支持本校已培育出校內首批40位獲得內政部認證的「防災士」,執行「自助為主、互助為輔、公助協作」的核心理念。合格防災士必須接受全面性的培訓,內容涵蓋災害認識、應變技能、組織能力和溝通協調四大面向。更要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操作等實用技能,同時掌握避難收容場所的開設與運作,具備災情通報和疏散指引的專業能力。防災士在災害管理的各個階段都扮演關鍵角色。在災前階段,推動防災演練與宣導,提升社區風險意識。災時階段則協助疏散指引與災情通報,成為第一線應變力量。災後階段參與避難收容與災民照顧,協助社區快速復原。

為了建立更完善的防災教育網絡,佛光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周鴻騰副教授兼執行長表示,已將防災士培訓納入「16+2彈性學習課程」,建立終身學習機制,確保防災教育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實作型的防災教育模式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滾動式優化夥伴關係合作機制。當下與未來將與銘傳大學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宜蘭縣防災士協會建立三方合作機制,展現跨域共同實踐模式。整合地方政府實務經驗、學術機構專業知識與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功能,具有理論與實務並重、資源有效整合,以及建立永續經營長期合作機制的三大優勢,以持續優化「自助-互助-公助」三合一的防災教育模式。

佛光大學防災教育計畫對應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優質教育(SDG 4)、永續城市與社區(SDG 11)、氣候行動(SDG 13)及夥伴關係(SDG 17)等。此與國際發展目標的緊密結合,能提升了防災教育的格局,亦彰顯了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展現高等教育在防災韌性體系中的關鍵角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