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 中央社
台中7旬翁清晨視力突銳減 視神經中風幸及時治療
70歲男子開過白內障,某天清晨突視力銳減,幾乎看不見,就醫發現瞳孔尚有明顯光反應,診斷為「視神經中風」,透過高壓氧治療,患者原本幾近全盲的眼睛,恢復至視力0.3。
衛福部豐原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眼科醫師呂姿瑢表示,此類突發性視力喪失常被民眾俗稱為「眼中風」,實際上臨床診斷依成因區分,可涵蓋視網膜動脈阻塞、靜脈阻塞,及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又稱「視神經中風」,視神經中風為急性視神經灌流不足所致,常見致病因素為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服用特定藥物。
呂姿瑢提到,「視神經中風」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尤其是清晨起床時,典型症狀包括單眼突發性視力模糊、視野缺損、視覺變暗或如同有黑布遮住的感覺,若有視神經盤結構異常,也可能因眼球壓力急速變化而導致。
呂姿瑢指出,所有眼中風治療中,現行並無單一的有效治癒方式,因病因不同,病癒後也有所差異,因此提醒病患發生症狀即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高壓氧中心主任蔡政龍提到,當視神經灌流不足導致細胞缺氧,視神經細胞功能便會迅速惡化,透過高壓氧治療,能夠在高壓環境下提高血液中氧氣的溶解度,使氧氣濃度提升約10倍,有助於缺血的神經細胞恢復功能,減少進一步損傷。
呂姿瑢說明,具慢性疾病史的中高齡族群,應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尤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血脂異常者,建議進行視神經與視網膜評估,以利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她強調,任何單眼突發性視力模糊或視野變化,及早就醫,把握治療契機。
衛福部豐原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眼科醫師呂姿瑢表示,此類突發性視力喪失常被民眾俗稱為「眼中風」,實際上臨床診斷依成因區分,可涵蓋視網膜動脈阻塞、靜脈阻塞,及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又稱「視神經中風」,視神經中風為急性視神經灌流不足所致,常見致病因素為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服用特定藥物。
呂姿瑢提到,「視神經中風」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尤其是清晨起床時,典型症狀包括單眼突發性視力模糊、視野缺損、視覺變暗或如同有黑布遮住的感覺,若有視神經盤結構異常,也可能因眼球壓力急速變化而導致。
呂姿瑢指出,所有眼中風治療中,現行並無單一的有效治癒方式,因病因不同,病癒後也有所差異,因此提醒病患發生症狀即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高壓氧中心主任蔡政龍提到,當視神經灌流不足導致細胞缺氧,視神經細胞功能便會迅速惡化,透過高壓氧治療,能夠在高壓環境下提高血液中氧氣的溶解度,使氧氣濃度提升約10倍,有助於缺血的神經細胞恢復功能,減少進一步損傷。
呂姿瑢說明,具慢性疾病史的中高齡族群,應定期接受眼底檢查,尤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血脂異常者,建議進行視神經與視網膜評估,以利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她強調,任何單眼突發性視力模糊或視野變化,及早就醫,把握治療契機。
最新生活新聞
-
竹市歡慶雙十國慶 逾1500市民齊聚升旗共賀中華民國114歲生日
(5 小時前) -
高雄電影節開幕太狂!國際影星X水上恒司登場全場尖叫
(5 小時前) -
2025/10/10 空氣品質說明(22:00)
(5 小時前) -
國慶創舉!台新新光金合併後首秀煙火無人機
(5 小時前) -
爭鮮推499吃到飽遭遇奧客「吃料不吃飯」 勸不聽被當場清桌!業者回應了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