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 中央社
全球AI治理趨勢,確保科技發展兼顧人權保障
2025年上半年,國際社會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人權議題的討論明顯升溫。從聯合國倡議到國際宣言與民間團體的呼籲,皆顯示全球正積極尋求在創新與倫理之間取得平衡,確保AI發展不以犧牲人類尊嚴、平等與隱私為代價。
2月11日至12日,法國巴黎舉行「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AI Action Summit),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代表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AI治理未來方向。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認為,AI發展應以人權與公平為核心,避免技術應用加深社會不平等或淪為監控民眾之工具。國際特赦並指出,若缺乏適當治理,AI恐導致歧視與隱私侵害,甚至造成環境負擔。延續此討論,在資料治理層面,法國國家數據處理與自由委員會(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Informatique et des Libertés, CNIL)於9月與二十國資料保護機關共同在首爾舉行的第47屆全球隱私大會(Global Privacy Assembly, GPA)簽署「構建可信賴資料治理AI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Building Trustworthy Data Governance Frameworks for AI),倡議AI系統自設計階段即納入資料保護與風險管理原則,確保技術發展兼顧隱私與人權保障。
另一方面,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於5月6日發布「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5),警告全球人類發展陷入停滯,指出AI若能以人為本的應用,將可為教育、健康與生計創造新契機。報告顯示,多數受訪者對AI持正面態度,尤其在低與中等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國家中,高達七成認為AI將提升生產力。UNDP呼籲各國建立促進人類與AI合作的政策框架,確保AI能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新動力。
然而,AI的治理風險亦日益顯著。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於5月21日警告,美國政府正透過AI技術進行社群監視與移民審查。該組織揭露,美國國務院於3月啟動「Catch and Revoke」計畫,利用AI分析社群媒體帳號用以撤銷外國人簽證,影響逾三千萬人。自由之家批評此舉違反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原則,認為應強化監督,避免AI被用作監控與歧視工具。
在永續發展面向,6月於德國舉行的「永續發展會議」(Hamburg Sustainability Conference, HSC)發布《關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負責任人工智慧之漢堡宣言》(Hamburg Declaration on Responsible AI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為全球首份聚焦AI於國際發展領域應用的文件。宣言呼籲各國提升AI資源使用效率、促進性別平等,並支持開發中國家推動在地創新,以實現兼顧公平與永續的數位轉型。
此外,AI對民主制度與社會福利的衝擊亦備受關注。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WFD)於5月指出,AI若遭濫用,恐危及選舉公正與民主韌性,呼籲建立跨國合作機制以強化資料保護與演算法透明度。國際特赦組織同年7月再度批評英國工作與退休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 DWP)在缺乏監督下導入AI與自動化系統,導致身心障礙者與弱勢群體面臨數位排除,敦促政府應落實問責與人權評估。
綜觀而言,2025年國際社會已逐步形成以人權為核心的AI治理共識。資策會科法所副研究員江佩玹指出,臺灣行政院於2025年8月底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確立AI發展之七項原則與風險治理架構,其方向與國際發展趨勢一致,展現臺灣在推動創新之餘,亦致力於以人權及平等為核心的立法方向。
2月11日至12日,法國巴黎舉行「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AI Action Summit),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代表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AI治理未來方向。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認為,AI發展應以人權與公平為核心,避免技術應用加深社會不平等或淪為監控民眾之工具。國際特赦並指出,若缺乏適當治理,AI恐導致歧視與隱私侵害,甚至造成環境負擔。延續此討論,在資料治理層面,法國國家數據處理與自由委員會(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Informatique et des Libertés, CNIL)於9月與二十國資料保護機關共同在首爾舉行的第47屆全球隱私大會(Global Privacy Assembly, GPA)簽署「構建可信賴資料治理AI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Building Trustworthy Data Governance Frameworks for AI),倡議AI系統自設計階段即納入資料保護與風險管理原則,確保技術發展兼顧隱私與人權保障。
另一方面,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於5月6日發布「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5),警告全球人類發展陷入停滯,指出AI若能以人為本的應用,將可為教育、健康與生計創造新契機。報告顯示,多數受訪者對AI持正面態度,尤其在低與中等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國家中,高達七成認為AI將提升生產力。UNDP呼籲各國建立促進人類與AI合作的政策框架,確保AI能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新動力。
然而,AI的治理風險亦日益顯著。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於5月21日警告,美國政府正透過AI技術進行社群監視與移民審查。該組織揭露,美國國務院於3月啟動「Catch and Revoke」計畫,利用AI分析社群媒體帳號用以撤銷外國人簽證,影響逾三千萬人。自由之家批評此舉違反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原則,認為應強化監督,避免AI被用作監控與歧視工具。
在永續發展面向,6月於德國舉行的「永續發展會議」(Hamburg Sustainability Conference, HSC)發布《關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負責任人工智慧之漢堡宣言》(Hamburg Declaration on Responsible AI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為全球首份聚焦AI於國際發展領域應用的文件。宣言呼籲各國提升AI資源使用效率、促進性別平等,並支持開發中國家推動在地創新,以實現兼顧公平與永續的數位轉型。
此外,AI對民主制度與社會福利的衝擊亦備受關注。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WFD)於5月指出,AI若遭濫用,恐危及選舉公正與民主韌性,呼籲建立跨國合作機制以強化資料保護與演算法透明度。國際特赦組織同年7月再度批評英國工作與退休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 DWP)在缺乏監督下導入AI與自動化系統,導致身心障礙者與弱勢群體面臨數位排除,敦促政府應落實問責與人權評估。
綜觀而言,2025年國際社會已逐步形成以人權為核心的AI治理共識。資策會科法所副研究員江佩玹指出,臺灣行政院於2025年8月底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確立AI發展之七項原則與風險治理架構,其方向與國際發展趨勢一致,展現臺灣在推動創新之餘,亦致力於以人權及平等為核心的立法方向。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榮三五週年院慶 千人齊聚世運路跑
(26 分鐘前) -
傳文大計劃系所整併 校方:目前無新決議
(28 分鐘前) -
延長禁運禁宰10天 屏東養豬協會全力配合
(33 分鐘前) -
桃機招考消防人員體測 考生:工作穩定性高
(43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