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5° / 25° )
氣象
2025-10-20 | 中央社

南臺科大以「月山」翻轉惡地印象 堊土化身藝術盆栽展現永續設計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創意生活設計組學生張榕軒、侯慧娟、葉秀豐、潘冠蓁、王翔凜,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堊勢力─左鎮風土創意實踐計畫」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左曜山生-創意生活加值計畫2.0」的支持下,將臺灣西南泥岩惡地地區的白堊土為核心,創作畢業專題作品「月山(Moon Mountain)」。透過12款月世界特有地景為造型的種子盆栽進行惡地環境教育體驗推廣,並榮獲2025德國紅點品牌暨傳達設計獎殊榮,不僅肯定了學生的創意與專業能力,也讓臺灣惡地特色透過設計與世界分享。「月山」作品後續將於10月10日至25日「堊藝生長-左鎮菜寮溪流域文化調查與藝術轉譯計畫成果展覽」及114年11月2日「2025堊地生活藝術祭暨葛鬱金食農推廣嘉年華」中展出,讓更多民眾體驗惡地文化與設計魅力。

作品完成後,由計畫帶著「月山」進入左鎮童心合憶小學堂、左中社區、公舘社區、光榮社區等據點進行實踐活動,聽長輩訴說惡地故事,了解人文生態與歷史,其作品融合書籍、導覽與種子盆栽,透過展覽、走讀及實作體驗,引導民眾深入理解惡地的地景、生態與人文價值,透過種植體驗活動,「月山」讓體驗者為惡地種下新生命,傳遞環境永續並回饋土地,呼應「共創、共造、共養」的設計核心理念。

在設計過程中,學生團隊深入左鎮、龍崎、田寮、燕巢等西南泥岩惡地探勘,實際感受地貌特色。由於對於山體位置、惡地水果特色、水土保護保持區等知識仍陌生,特別邀請援剿協會進行詳盡導覽,帶領團隊深入了解惡地的生態脈絡。在陶藝實驗上,則邀請左鎮在地藝術家陳瑋軒老師授課,學習白堊土低溫熔化、鹽分析出與野燒特性,並嘗試將其應用於設計中,使作品兼具環境教育與工藝美學。

臺灣的月世界以其特殊的泥岩惡地地貌著稱,卻因貧瘠的土壤與日益嚴重的水文條件面臨嚴峻的環境挑戰,植物即使成功著根也常因土壤流失而難以存活,而「月山」結合環境教育與實踐,讓親子藉由體驗學習了解惡地的知識,並與當地的藝術家合作,將溢流的白堊土以野燒的方法製作成植物盆栽,提供新的蓄水空間以減緩雨水侵蝕的影響,賦予更多的植物生長空間,當植物成長後盆栽亦溶於土讓與之融合。

在專題製作結束後,在計畫及指導老師賴孟玲的協助下,學生將作品移展到左鎮,參與菜寮溪協會臺南市社區營造計畫「堊藝生長-左鎮菜寮溪流域文化調查與藝術轉譯計畫成果展覽」,並於公舘社區「2025堊地生活藝術祭暨葛鬱金食農推廣嘉年華」中進行擺攤活動。透過此次展出,讓「月山」不僅傳遞的環境教育理念及惡地文化,也讓作品能夠回饋地方,並讓更多民眾認識惡地的特色與美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