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 中央社
荷蘭海牙飯店管理學院長Rogier Busser談國際化教育的真諦與挑戰
荷蘭海牙飯店管理學院院長Rogier Busser日前拜訪中興大學管理學院,發表專題演講「成為世界公民:全球高等教育第一線的職涯經驗分享(Becoming a Global Citizen: Career Experiences at the Frontlines of Global Higher Education)」,分享其在日本生活、取得博士學位而後投身高等教育的經歷,以及對國際化教育的深刻見解。這場講座深入探討了國際意識、文化適應力與職涯發展之間的關聯,為聽眾帶來啟發性的觀點。
從防止戰爭到終身互動
Busser院長舉例,歐洲的伊拉斯莫斯交換計畫(Erasmus Program)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年輕世代的跨國交流,培養相互理解與和平共處的能力,進而避免歐洲各國再次發生武裝衝突。他強調,高等教育要培養國際意識(international awareness),不應只是短期的交流體驗,而應該是一種終身的國際互動能力。
培養同理心、理解他者與差異性,是國際化教育的核心價值,Busser院長表示。這種能力不僅能幫助個人在多元環境中成長,更是現代雇主高度重視的特質-靈活性與適應力。
亞洲經驗、文化適應與本土創新
Busser院長以自己在日本的求學與研究經驗為例,說明文化浸潤(immersion in a distinct culture)的重要性。他也觀察到,日本在採納西方實踐方法時,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調整,這種文化適應力正是國際化的精髓所在。
然而,Busser院長也不迴避敏銳的社會議題。他談到在日本觀察到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指出這造成了人力資本的浪費。同時,他也提及有色人種面臨的歧視問題,強調國際化教育必須正視這些結構性挑戰。
打破東方主義迷思
Busser院長也提到了歐洲普遍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思維模式,強調「亞洲並非單一文化」。人們應避免將不熟悉的區域視為一個同質化的地區,應該認識到其內部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回流挑戰與職涯選擇
談到「回流」(repatriation)議題時, Busser院長分享了一個獨特視角-成為少數了解亞洲的人是什麼感覺?這個問題點出了國際經驗者在返回母國後可能面臨的認同與定位挑戰。
雖然曾短暫任職日本企業高薪職位,他選擇透過教育來影響未來世代,推動國際教育的轉型。
關於自己選擇教育領域而非跨國企業的職涯決定, Busser院長坦言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他提到,在荷蘭像艾司摩爾(ASML)這樣的世界頂尖企業擁有80%的國際員工,顯示產業界對國際人才的需求。
邁向國際教育的轉型之路
Busser院長總結時強調,當前正處於國際教育轉型的關鍵時刻。教育機構需要重新思考國際化的目標與方法,培養學生真正的跨文化能力,而不僅僅是表面的國際交流。
他指出,國際化不應該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而是要找到國際化的相關性與實質意義。這需要深入思考國際化如何真正幫助學生與組織達成目標。
這場講座為聽眾提供了寶貴的反思機會,促使大家重新審視國際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培養具有同理心、適應力與批判思維的國際公民。
關於講者
Rogier Busser 荷蘭海牙飯店管理學院院長,擁有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Leiden University),多次受邀為日本、東協及歐洲大學演講,並為外交人員與官員提供培訓,主編Routledge出版英文專書《泰國汽車產業發展》2024,在國際教育與跨文化管理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與實務經驗。
從防止戰爭到終身互動
Busser院長舉例,歐洲的伊拉斯莫斯交換計畫(Erasmus Program)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年輕世代的跨國交流,培養相互理解與和平共處的能力,進而避免歐洲各國再次發生武裝衝突。他強調,高等教育要培養國際意識(international awareness),不應只是短期的交流體驗,而應該是一種終身的國際互動能力。
培養同理心、理解他者與差異性,是國際化教育的核心價值,Busser院長表示。這種能力不僅能幫助個人在多元環境中成長,更是現代雇主高度重視的特質-靈活性與適應力。
亞洲經驗、文化適應與本土創新
Busser院長以自己在日本的求學與研究經驗為例,說明文化浸潤(immersion in a distinct culture)的重要性。他也觀察到,日本在採納西方實踐方法時,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調整,這種文化適應力正是國際化的精髓所在。
然而,Busser院長也不迴避敏銳的社會議題。他談到在日本觀察到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指出這造成了人力資本的浪費。同時,他也提及有色人種面臨的歧視問題,強調國際化教育必須正視這些結構性挑戰。
打破東方主義迷思
Busser院長也提到了歐洲普遍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思維模式,強調「亞洲並非單一文化」。人們應避免將不熟悉的區域視為一個同質化的地區,應該認識到其內部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回流挑戰與職涯選擇
談到「回流」(repatriation)議題時, Busser院長分享了一個獨特視角-成為少數了解亞洲的人是什麼感覺?這個問題點出了國際經驗者在返回母國後可能面臨的認同與定位挑戰。
雖然曾短暫任職日本企業高薪職位,他選擇透過教育來影響未來世代,推動國際教育的轉型。
關於自己選擇教育領域而非跨國企業的職涯決定, Busser院長坦言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他提到,在荷蘭像艾司摩爾(ASML)這樣的世界頂尖企業擁有80%的國際員工,顯示產業界對國際人才的需求。
邁向國際教育的轉型之路
Busser院長總結時強調,當前正處於國際教育轉型的關鍵時刻。教育機構需要重新思考國際化的目標與方法,培養學生真正的跨文化能力,而不僅僅是表面的國際交流。
他指出,國際化不應該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而是要找到國際化的相關性與實質意義。這需要深入思考國際化如何真正幫助學生與組織達成目標。
這場講座為聽眾提供了寶貴的反思機會,促使大家重新審視國際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培養具有同理心、適應力與批判思維的國際公民。
關於講者
Rogier Busser 荷蘭海牙飯店管理學院院長,擁有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Leiden University),多次受邀為日本、東協及歐洲大學演講,並為外交人員與官員提供培訓,主編Routledge出版英文專書《泰國汽車產業發展》2024,在國際教育與跨文化管理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與實務經驗。
最新生活新聞
-
-
南應大刺繡設計季 日籍長友大輔以設計思考激發當代創新力
(7 小時前) -
嚴守新興菸品違法販售 金門衛生局加強稽查
(7 小時前) -
屏東榮家感謝民間社團 關懷榮家長輩慶重陽佳節
(7 小時前) -
嘉榮院×嘉義榮服處攜手慶祝榮民節 傳承榮耀與關懷
(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