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5-11-13 | 中央社

勞動人權新規上路 KPMG:企業應加速補齊人權治理落差

勞動人權新規上路 KPMG:企業應加速補齊人權治理落差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3 16:16:38)經濟部近日公告,自2026年起,合併營收達新台幣5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製造業,須執行人權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 HRDD),並建立涵蓋人權政策、風險識別、影響評估、申訴補救及揭露機制的完整程序。企業須於2028年發布的2027年度永續報告書中揭露執行情形。目的在促使企業檢視自身及供應鏈的人權風險,藉由商業手段進行風險緩解或排除,與國際人權治理要求接軌,尤其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於2028年正式上路。

根據2024年財報資料推估,首波納入揭露範疇的企業約有80家。經濟部並將與金管會研議,修正《上市(櫃)公司編製及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將人權盡職調查正式納入規範。草案聚焦3大重點:

1. 人權盡職調查結果須上呈董事會,納入公司治理核心2. 揭露範圍延伸至供應商層級,涵蓋整體價值鏈3. 風險鑑別對象擴大,除利害關係人外,亦應納入政府與金融機構等,以提升企業營運韌性及投資吸引力

製造業成首波重點產業 導入HRDD須貼合產業特性

製造業將首當其衝面對人權治理的落地挑戰。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電子製造業因長期接受RBA及國際客戶稽核,已建立基本的人權稽核與供應鏈揭露機制;但針對第二、三階供應商及海外子公司,仍存在資訊不對稱與移工管理落差。建議企業應依財務邊界進行盤點,補足資料缺口,以確保供應鏈責任一致。

在石化、汽車零組件等製造業中,人權風險則多集中於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與外包勞動議題。林泉興建議,企業可將職業安全衛生納入人權風險評估,針對特殊族群如移工與女性員工進行深入分析,據以制定預防及應對措施。

紡織與成衣產業因生產據點分布於台灣、中國與東南亞,跨國供應鏈管理複雜。企業需強化子公司與供應商的合規與外包管理責任,並建立第三方查核與追蹤機制,以維持國際品牌信任度。至於食品與農產加工業,則應關注原料採購、製程包裝及物流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勞動條件風險,如過長工時、臨時用工與農漁民權益等議題。

從盡職調查邁向人權治理 KPMG建議企業提前佈局

KPMG安侯永續建議,企業應依循五大步驟導入人權盡職調查,並整合經濟部即將公布的HRDD實施細則、美國關稅法及歐盟CSDDD要求,以避免重複作業並提升治理效率:

1. 分析與盤點現況:依據國際準則(UNGPs、OECD、ILO)及台灣相關法令,檢視企業與供應鏈的人權管理現況。2. 鑑別與評估風險:辨識潛在及實質人權風險,分層分級評估供應商,並納入政府、金融機構等多元利害關係人。3. 納入公司治理架構:建立跨部門工作小組,與董事會或永續委員會建立回報機制,落實由上而下的治理。4. 持續追蹤與改善:設定年度檢討機制,針對高風險供應商採取調整或終止合作等行動。5. 揭露與透明化:於永續報告書中公開成果與改善方向,強化外部信任與品牌形象。

林泉興指出,企業應以「風險」與「機會」雙軸評估人權議題,針對各部門及不同層級供應商實施分級管理,優先聚焦高風險區域與關鍵環節,逐步建立完善的稽核與改善制度,以強化制度韌性與透明度,回應國際責任期待。

人權盡職調查成企業永續治理新門檻

自2026年起,證交所ESG評鑑指標(原公司治理評鑑)也將新增人權相關題組,進一步推動企業落實人權治理。林泉興表示,人權盡職調查已成為企業永續治理的新基本盤。當制度從軟性倡議轉為硬性規範,它將成為全球供應鏈信任與接單的重要門檻。他建議企業應從「合規思維」邁向「策略布局」,將人權視為品牌信任與長期治理的核心資產,方能穩健應對國際永續浪潮,建立具韌性與責任的價值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