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 中央社
吳瑪俐在溫哥華模擬「旗津灶咖」 解讀台灣好滋味
國家文藝獎得主、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教授吳瑪俐受溫哥華美術館邀請,在溫哥華進行了初步的田野調查和飲食分享活動,並在美術館模擬了「旗津灶咖」,邀請民眾分享各自族裔的美食和故事。
溫哥華美術館昨天舉辦一場名為「異質地形:分享食物、故事和歸屬感」(Hetero-topography: Sharing Food, Stories & Belonging)的活動,主講者為吳瑪俐、加拿大艾蜜莉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副教授Herry Tsang、溫哥華社會企業「希望的味道」(Flavours of Hope)創辦人Trixie Ling。
這場輕鬆的人文活動鼓勵所有參與者自備一道家鄉菜餚或點心,與眾人分享自己的移民故事和美食,創造一個連結、對話和反思的空間。
吳瑪俐向眾人介紹她以食物連結社區的藝術行動,2011年開始在淡水竹圍進行「樹梅坑溪早餐會」,讓民眾在吃喝之餘,凝聚起社區意識,關注水與環境,共同構想「未來居住」的理想家園。
她並分享這幾年在高雄旗津進行田野調查,在「帝國的滋味」文化項目中,透過訪談形式紀錄了多位受訪者在不同年代與機緣下,輾轉移居到旗津生活的故事。
她又娓娓道來「旗津灶咖」和「大陳美食節」等活動,稱每一道普通的家常菜都可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故事。「食物本身就是很有層次感的,不僅有各種滋味,也有每個人獨特的故事以及記憶。」
吳瑪俐說,溫哥華也是具有豐富人文的城市,凝聚了不同族裔的文化和歷史,很高興這次把旗津灶咖、辦桌文化帶來。「看到出席的民眾端出親手烘焙的麵包、餅乾,還有新鮮烹煮的米飯、咖哩、腸旺、燒賣等,也有非常台味的鳳梨酥和柚子等,大家雖然第一次相識,但透過食物就觸發了聊不完的話題,真的非常溫馨。」
吳瑪俐這次在溫哥華不僅是出席一場分享會,在溫哥華美術館安排下,她還在大溫哥華地區進行了初步的田野調查,藉由探訪藝術機構、社區組織、地理環境等,探索這片土地的人文、歷史和生態等。
例如她在列治文市的史蒂夫斯頓漁村(Steveston Village)驚訝得知,這個華人居住密度最高北美城市,其實有龐大的日裔居民。百年前,華人到加拿大是來「淘金」「修鐵路」,日本人來則是為了「捕魚」。
陪伴吳瑪俐一同來訪的台灣策展人羅秀芝也說「小小的漁村,因為捕魚和船業的發達,讓歐洲裔、日裔、華裔、原住民都交織在一起,緣分真的很奇妙。」
駐溫哥華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劉立欣讚揚吳瑪俐將藝術、環保、社會責任等環環相扣,展示了台灣的真善美,相信未來她能在溫哥華啟動更多研究和創作。
文化部駐洛杉磯台灣書院主任簡德源也說,台灣軟實力最打動人心。期盼吳瑪俐持續以「食物」作為媒材,搭建起溫哥華、加拿大和台灣之間的交流認識,讓人和土地都更親近、彼此共好。
溫哥華美術館昨天舉辦一場名為「異質地形:分享食物、故事和歸屬感」(Hetero-topography: Sharing Food, Stories & Belonging)的活動,主講者為吳瑪俐、加拿大艾蜜莉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副教授Herry Tsang、溫哥華社會企業「希望的味道」(Flavours of Hope)創辦人Trixie Ling。
這場輕鬆的人文活動鼓勵所有參與者自備一道家鄉菜餚或點心,與眾人分享自己的移民故事和美食,創造一個連結、對話和反思的空間。
吳瑪俐向眾人介紹她以食物連結社區的藝術行動,2011年開始在淡水竹圍進行「樹梅坑溪早餐會」,讓民眾在吃喝之餘,凝聚起社區意識,關注水與環境,共同構想「未來居住」的理想家園。
她並分享這幾年在高雄旗津進行田野調查,在「帝國的滋味」文化項目中,透過訪談形式紀錄了多位受訪者在不同年代與機緣下,輾轉移居到旗津生活的故事。
她又娓娓道來「旗津灶咖」和「大陳美食節」等活動,稱每一道普通的家常菜都可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故事。「食物本身就是很有層次感的,不僅有各種滋味,也有每個人獨特的故事以及記憶。」
吳瑪俐說,溫哥華也是具有豐富人文的城市,凝聚了不同族裔的文化和歷史,很高興這次把旗津灶咖、辦桌文化帶來。「看到出席的民眾端出親手烘焙的麵包、餅乾,還有新鮮烹煮的米飯、咖哩、腸旺、燒賣等,也有非常台味的鳳梨酥和柚子等,大家雖然第一次相識,但透過食物就觸發了聊不完的話題,真的非常溫馨。」
吳瑪俐這次在溫哥華不僅是出席一場分享會,在溫哥華美術館安排下,她還在大溫哥華地區進行了初步的田野調查,藉由探訪藝術機構、社區組織、地理環境等,探索這片土地的人文、歷史和生態等。
例如她在列治文市的史蒂夫斯頓漁村(Steveston Village)驚訝得知,這個華人居住密度最高北美城市,其實有龐大的日裔居民。百年前,華人到加拿大是來「淘金」「修鐵路」,日本人來則是為了「捕魚」。
陪伴吳瑪俐一同來訪的台灣策展人羅秀芝也說「小小的漁村,因為捕魚和船業的發達,讓歐洲裔、日裔、華裔、原住民都交織在一起,緣分真的很奇妙。」
駐溫哥華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劉立欣讚揚吳瑪俐將藝術、環保、社會責任等環環相扣,展示了台灣的真善美,相信未來她能在溫哥華啟動更多研究和創作。
文化部駐洛杉磯台灣書院主任簡德源也說,台灣軟實力最打動人心。期盼吳瑪俐持續以「食物」作為媒材,搭建起溫哥華、加拿大和台灣之間的交流認識,讓人和土地都更親近、彼此共好。
最新生活新聞
-
-
2025/11/24 空氣品質說明(22:00)
(39 分鐘前) -
「交通違規未繳」詐騙電子郵件 高雄區監理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1 小時前) -
南市18行政區12/2起停水壓降供水39小時
(1 小時前) -
CIIA國際投資分析師證照 創造職涯發展先機
(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