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 中央社
廢棄漁網再生高值醫療材料 紡織所獲「創新界奧斯卡」R&D 100 Awards大獎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在經濟部技術司的研發支持下,開發「尼龍循環技術使用回收纖維製成的再生膜材」,榮獲 2025 年度「創新界奧斯卡」R&D 100 Awards材料技術類大獎。此技術突破海洋廢棄漁網難以處理與高值應用受限的瓶頸,使其升級為醫療等級尼龍再生膜材,建立全球首件可重複循環20次的單一材質薄膜系統,展現台灣在永續材料科技與循環經濟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台灣每年產生約2,300公噸廢棄漁網,因附著海沙、藻類、油污及多種異材組件,使回收、拆解與高值化再利用難度極高。紡織所研發團隊導入超音波清洗專利技術,以高頻震盪去除漁網纖維中的深層污染物,使潔淨度達98%、用水量減少90%,成功恢復材料可加工性。經鏈段延長及聚醚改質後,再生尼龍具備高彈性、透濕性與穩定物性,可製成薄至 10 微米的高密度尼龍膜材,兼具防水、抗菌與耐磨特性。
為滿足醫療級使用需求,紡織所與暄達醫學科技合作開發雙層共押製程,以回收尼龍為表層、搭配低熔點尼龍作為結合層,使薄膜與布料能在擠出階段一次完成熱融貼合,完全取代傳統PUR膠合,製程全程無溶劑、碳排減少逾70%,並維持單一材質結構,使產品在使用後可直接回收再製,形成真正的循環模式。其高氣密性、柔軟度與耐久性已符合智慧醫療氣墊床的使用要求,亦具備導入救生艇、航空應用、軍工裝備及戶外機能產品之潛力。
這項技術已獲得國內多家企業採用,包括暄達醫學科技、野熊科技及暢泰機械等,共同推動醫療與防護領域的綠色製造。在國際永續供應鏈加速轉型的趨勢下,回收尼龍的碳排僅約0.599 kg CO₂/kg,較新料尼龍的7.44 kg CO₂/kg 低逾70%,有助國內企業因應品牌端 2030 年回收材料占比提高的要求,展現高度市場吸引力。
紡織所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循環材料研發與產業鏈合作,使海洋廢棄物的再利用不再限於單一用途,而能轉化為醫療、戶外、軍工與運輸等高階產品,透過科技創新為台灣打造具永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的綠色製造新典範。
台灣每年產生約2,300公噸廢棄漁網,因附著海沙、藻類、油污及多種異材組件,使回收、拆解與高值化再利用難度極高。紡織所研發團隊導入超音波清洗專利技術,以高頻震盪去除漁網纖維中的深層污染物,使潔淨度達98%、用水量減少90%,成功恢復材料可加工性。經鏈段延長及聚醚改質後,再生尼龍具備高彈性、透濕性與穩定物性,可製成薄至 10 微米的高密度尼龍膜材,兼具防水、抗菌與耐磨特性。
為滿足醫療級使用需求,紡織所與暄達醫學科技合作開發雙層共押製程,以回收尼龍為表層、搭配低熔點尼龍作為結合層,使薄膜與布料能在擠出階段一次完成熱融貼合,完全取代傳統PUR膠合,製程全程無溶劑、碳排減少逾70%,並維持單一材質結構,使產品在使用後可直接回收再製,形成真正的循環模式。其高氣密性、柔軟度與耐久性已符合智慧醫療氣墊床的使用要求,亦具備導入救生艇、航空應用、軍工裝備及戶外機能產品之潛力。
這項技術已獲得國內多家企業採用,包括暄達醫學科技、野熊科技及暢泰機械等,共同推動醫療與防護領域的綠色製造。在國際永續供應鏈加速轉型的趨勢下,回收尼龍的碳排僅約0.599 kg CO₂/kg,較新料尼龍的7.44 kg CO₂/kg 低逾70%,有助國內企業因應品牌端 2030 年回收材料占比提高的要求,展現高度市場吸引力。
紡織所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循環材料研發與產業鏈合作,使海洋廢棄物的再利用不再限於單一用途,而能轉化為醫療、戶外、軍工與運輸等高階產品,透過科技創新為台灣打造具永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的綠色製造新典範。
最新生活新聞
-
-
大賣空貝瑞再度示警:輝達就是當年思科
(4 小時前) -
假交友、真詐騙 竹縣警新埔分局攜手金融機構攔阻民眾匯款15萬詐騙
(4 小時前) -
2025/11/25 空氣品質說明(22:00)
(4 小時前) -
青年創客48小時挑戰圓滿完成 竹市政策黑客松激盪創新政策方案
(4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