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11-24 | 中央社

從公家機構到民間創業 跨域解析人本地方創生 描繪永續新世代藍圖

面對高齡化、城鄉差距與氣候變遷夾擊,地方如何找回韌性?由《人物誌》與奇美醫療體系主辦的「2025臺灣當代人物論壇」11月22日於奇美博物館盛大登場。「地方創生」打破傳統,首度將「居家照護」納入「地方創生」版圖,集結衛福部、前國發會及產業代表跨界對話。論壇旨在AI科技與在地文化間尋求解方,傳遞關鍵訊息—真正的地方創生不只在硬體,更在於建立一套讓長者安養、青年創業、文化傳承的「生活支持系統」。

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直指,逾8成癌友在病房離世,「若能建立有效指引,『在家善終』將是可行選擇。」她以「跨世代的照護新思維─呼叫家護師」為題,指出家護產業需「翻轉居戶困境」,舉「出巡隊」打造的「媽祖抵家」平台為例,打造智慧照護平臺,讓社區能即時獲取資源。蔡淑鳳強調,當病床變回家裡床褥,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政府將持續導入AI推動「厝邊新幸福」,實現在地老化願景

被稱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前國發會主委、現任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感性定義「臺南,是全臺灣最懂生活的城市。」她舉大目降、藍晒圖與左鎮老街為例,都證明了臺南如何透過「新舊融合,實踐生活美學」。面對人口外流等挑戰,她坦言:「地方創生絕非單打獨鬥,核心在於跨域整合。」面對變局,必須將挑戰轉為契機。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不是要改變地方,而是要重新看見價值。」唯有多方共創,才能讓地方成為創新的實驗場。

官田烏金創辦人李政憲以「菱角田裡長出的碳思維」示範。透過「生物碳」技術將菱角殼碳化,轉化為可吸附有害物質的環保素材,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每一次消費,都是對地球的投資!」官田烏金透過教育、異業合作與社區參與,持續拓展涵蓋食衣住行育的「碳活美學」。李政憲更展望未來,期望擴大開發其他農廢並走向世界,「透過整廠輸出把,讓國際看見臺灣的永續行動力。」

博仁堂第六代傳人周建文坦言:「單靠抓藥已難以吸引新世代」,曾面臨營收危機,但為了「延續家族世代傳承的智慧與始終心繫消費者的真誠」,他大膽改革,將藥房轉型為「以食入藥」的藥膳餐廳。這場轉型不僅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他更進一步「串聯在地品牌」發起中藥藝術生活節等創生計畫。「傳承不是守著灰塵,而是要讓文化重新流動。」周建文證明只要找對連結點,老靈魂也能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的新引擎。

論壇從多重視角交織出同一脈絡─地方的未來在於「讓生活能在原地被支持」。地方創生已是由需求出發的系統重組。「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唯有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將日常、產業與土地連結,社區能量才能在永續、照護與文化中持續茁壯。

【人物誌簡介】創立時間:2021 年 11 月 25 日創辦人:唐源駿(凱爺)簡介:「假如一個人,用盡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我們的角度,就是把他們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來,為後代留下深刻雋永的文字。」誌錄臺灣這塊土地上堅守良善、發揮天賦,進而改變人生軌跡、具備深遠影響力的人物故事,探討他們在時代下的關鍵取捨,剖析背後所蘊藏的智慧,為後世提供得以借鑑的寶貴洞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