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4° )
氣象
2024-03-13 | 匯流新聞網

【投書】二億賠償全民買單 政府先上車後買票陋習何時改?

【投書】二億賠償全民買單 政府先上車後買票陋習何時改?

許哲銓/自由撰稿人

行政院曾於2019年力推數位身分證(New eID)政策,因資安爭議喊卡,在2021年宣佈暫緩推動,後傳出廠商向政府求償逾10億元,經過六次協調,砍到二億八千萬元。現在,這些賠償費用將由全民買單。

話說從頭。2018年12月27日,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2017年9月8日至2019年1月14日)時,積極推動「數位身分證」計畫,並於2019年6月6日核定,預計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進行全面換發工作。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行政院同意延期至2023年12月,並規劃2020年為建置階段,2021年進行部分縣市小規模試行,再視疫情狀況及試行結果訂定正式換發期程。

2020年底,數位身分證換發系統、印製設備及法規修正等整備工作均已完成,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2019年1月14日至2023年1月31日)卻在2021年1月21日決定暫緩換發,決議等獲得國人共識及完備法制與相關程式後再推動。暫緩理由是,外界憂心中國滲透、駭客攻擊頻仍、資安風險、隱私保護疑慮未解,計畫被迫喊停。

不僅得標廠商一頭霧水,連普通民眾也感到不可思議。這些暫緩的理由,不就是最基本的招標條件嗎?難道一個關乎全民安全的上億標案,主管部門沒有事先做好成本效益及安全評估就輕率推動身分證數位化?

回顧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的言論,證明政府自認已做好萬全準備,才決定推動此計畫。2018年12月,陳美伶出席院會後的記者會表示,數位身分識別證只是一把鑰匙,並不是貯存資料的晶片,數位身分證基本上只有辦識功能,跟個資沒有直接相關,不會侵害個人隱私,計畫已經跟賴揆及相關部會討論,不會存在洩露個資等安全問題。

為何計畫執行一半,突然變得不安全了?

其實不是突然變得不安全了,而是從未安全。2019年的6月,全國24萬餘名公務人員個人資料遭到洩漏,時間長達7年。無獨有偶,2023年又發生重大個資洩漏事件。台灣2300萬民眾個資遭賤賣,只需要15萬元就可以在網路上買到,資料詳細到連父母、子女、配偶身分證字號、出生日期、戶籍地址都一清二楚,真相至今未理清。在面臨如此巨大風險隱患的情況下,仍舊貿然推動數位身分證,政府卻充耳不聞,無視民意,執意蠻幹,未達全民共識就砸錢,企圖「先上車,後補票」才是這次爭議的罪魁禍首。

但,事情還未了。行政院暫緩決議是,等獲得國人共識及完備法制(資安專法)與相關程式後再推動,至今並無具體進展,何時能換發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預估每年所需費用尚約6738萬元。直白的說,只要行政院一天未定案,每年6738萬元的維運費,就要民衆一直支付下去。

政府如要取信於民,應該勇於究責、記取教訓,並公開細部經費的運用情形,不要一再斲傷政府的施政形象。民進黨政府屢次「先上車,後補票」,這次終於連車都上錯,民意大反彈,被迫喊卡。二億八千萬元對於一個國家也許不是一個大數字,這每一分每一毫,都是台灣民眾的血汗錢,絕對不能等閒視之,民進黨政府絕不能就此劃過,數位身分證「2.8億元爛攤子」需要有人為此負責,為此道歉。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消防人員工作安全及身心健康法制方向芻議

【投書】如何提升軍人的榮譽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