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從細胞病變到呼吸衰竭:流感併發肺炎的致命病程與病理機制
蕭乃彰/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
近日來針對流感的蔓延,甚至造成不幸的死亡事件,在此就流感併發肺炎所導致死亡的病理機制,來進行深入的說明與探討。總括來說,由流感 A 型或 B 型病毒所引起流感,可能會導致嚴重肺炎,而肺炎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就有因爲急性呼吸衰竭、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或是多重器官衰竭(MODS) 而致死的危險。而致命的發病病理機制則廣泛的涉及了病毒細胞病變、細菌繼發感染、免疫失調、以及肺部的併發症。
首先從流感的發病機制和原發性病毒性肺炎談起,流感病毒的細胞病變之所以會造成肺部損傷,是因為其侵入的途徑是流感病毒通過血凝素(HA)與呼吸道內上皮細胞表面的唾液酸受體(Sialic acid residues)結合,形成讓病毒可以進入和複製的渠道。在此一過程中會直接導致上皮細胞的溶解,損害黏膜纖毛清除的功能,並且破壞肺泡-毛細血管(alveolar-capillary)血管內皮細胞所形成的屏障,讓肺泡-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導致液體滲漏至肺泡內。
接下來是嚴重的發炎反應會對肺泡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所謂的「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免疫系統過度激活),指的是過量釋放促炎性細胞激素如TNF-α、IL-1β、IL-6、和IFN-γ,導致瀰漫性肺泡損傷(DAD)、透明膜形成(肺泡腔內充滿蛋白滲出液),肺水腫和肺出血,以及微血管纖維蛋白沉積和血栓的形成。而且若是發炎症狀反應更加嚴重,就可能會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其特徵包括了頑固型低血氧症(Refractory hypoxemia,即使吸入氧仍無法改善的低血氧情況),因為肺順應性降低而導致的肺泡塌陷,以及因肺微血管血栓惡化造成的通氣-灌注失衡(ventilation-perfusion mismatch.,V/Q mismatch)。
當病毒破壞了病患的防禦機制,會讓患者容易遭受細菌感染,常見的病原體包括了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包括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細菌侵入受損的肺組織後,會引起大葉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或支氣管肺炎,並引發大量嗜中性白血球浸潤(massive neutrophilic infiltration),肺泡內會產出大量化膿性的滲出物阻礙氣體交換,而肺炎鏈球菌產生的細菌毒素如肺溶素 pneumolysin,會加深肺泡-毛細血管的屏障。
細菌性肺炎也可能會導致敗血症,進而引發敗血性休克(造成嚴重低血壓與器官血液的灌流不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微血管血栓與出血),和心肌功能抑制(Myocardial depression, 由發炎細胞激素介質inflammatory mediators 如TNF-α或IL-1β所引起的心臟衰竭)。
而流感併發肺炎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性的低血氧症狀,原因和ARDS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病理原因是類似的,包括因為肺泡-毛細血管屏障受損,所導致肺泡內充滿滲液而減少氧氣交換能力,以及肺泡內出現纖維性滲出物與出血性病變而影響肺部的通氣功能,以及肺內右至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的增加,讓血液未經氧氣的交換和結合即進入體循環,讓低血氧的情況更行惡化。
如果嚴重的細菌感染沒有控制,會造成致命的敗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MODS),誠如上述的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 (SIRS),會讓全身血管擴張而導致低血壓與器官組織血液灌流的不足,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會因爲腎小管缺血與發炎損傷而產生,肝臟會因微血管血栓與敗血症,而導致肝臟缺血及肝功能衰竭(Hepatic dysfunction),心臟則會因為病毒性心肌炎,或敗血性心肌病造成心臟衰竭(Cardiac dysfunction)。
流感併發的肺炎也可能誘發高凝血狀態(hypercoagulable state),讓靜脈與動脈血栓所造成的病變風險增加,例如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會加重呼吸衰竭,肺部內的微血管血栓會進一步惡化低氧的狀態,而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而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當病情惡化至不可逆的階段,患者可能會經歷非常嚴重的低血氧症狀,這會進一步導致高碳酸血症與代謝性酸中毒,而持續性的低血壓、組織缺氧、和乳酸堆積,則會讓循環加速衰竭造成缺氧,加上全身性的發炎反應也會導致腦病變及神經功能衰退 ,最終病患會由於呼吸衰竭與全身的代謝崩潰而造成心肺驟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
流感併發肺炎可能是病毒性、細菌性、或是混合型的,其死亡的病理機制包括了肺泡損傷、低氧性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高風險的群組,包括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慢性肺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特別容易因為流感而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所以不管是注射流感疫苗、即時的抗病毒治療、抗生素治療、或是適當的氧氣治療,像是呼吸器的使用或血管增壓劑,對改善預後是至關重要。畢竟在醫學的視角下,每一次病毒與宿主的交戰,都是一場複雜而殘酷的生理及病理上的變化,更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考驗。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名家論壇】科幻經典《星際奇兵》與人工智慧新紀元:從星際之門到Stargate計畫(下)
【名家論壇】兩個時代的交錯:金恩博士的道德勇氣與川普總統的現實政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南投開辦愛心陪伴卡 家屬陪身障搭大眾運輸享優惠
(18 分鐘前) -
花蓮美崙溪畔串聯計畫 獲台灣景觀大獎優質獎
(25 分鐘前) -
【大S猝逝】守著病危姊寸步不離 小S曾說姊妹倆是「前世夫妻」
(27 分鐘前) -
盧秀燕年前染A型流感 親曝切身經驗:不舒服到難以言喻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