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航母無用論?無人航母之啟發(上)
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盛行的鐵甲艦(又稱裝甲艦),艦體外覆有堅硬的鋼製裝甲,並附帶蒸汽動力裝置的一種軍艦,並流行至前無畏艦後沒落為止。
到了20世紀初,第一艘改裝自遠洋客輪的全通甲板航母英國「百眼巨人號」誕生,主要用於偵察和反潛作戰。二戰期間,航母取代鐵甲艦成為了海上霸主。航母發展至今,會不會被其它軍艦替代呢?
航母真的無用嗎?有意思的是,航母無用論是由美國提出的。在冷戰時期,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但為欺騙蘇聯放棄航母研製,就提出了航母無用論。
航母還是有用的
航母無用論的爭議性極高,但若參考現有技術,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因為:航母可作為全球軍力投射與威懾象徵、爭奪制海權與制空權、組織聯合作戰。這些功能不是其它艦艇可以替代的。
美國憑藉11艘航母控制26個戰略水道,並通過航母編隊實現跨洋作戰。解放軍憑著3艘航母打破了航母無用論的質疑。航母編隊包括艦載機、護航艦、潛艦可建立覆蓋半徑800公里的海空控制權。此外,航母作為艦隊指揮中樞,可整合衛星、無人機和陸基系統,提升作戰效率。
除了美國欺騙前蘇聯,在現實中,航母無用論一直有市場,因為其造價過高、每個國家的海洋利益不同、先進的反航母武器。
造價過高的航母
美國海軍鼓吹航母無用論的主要論點之一,就是其造價過高,絕非一般國家養得起。以中國航母造價為例:山東艦單艦造價約300億人民幣(43億美元)、福建艦造價約400億人民幣(57億美元)、遼寧艦單艦造價約500億人民幣(71億美元)。
接著看看美軍航母造價,更是嚇死人:尼米茲級造價約45億美元,但實際建造成本因通貨膨脹持續上升。福特級造價高達130億美元,但技術故障率較高,導致維護成本激增。
中國艦載機成本:殲-15單價約4億人民幣(0.57億美元),福建艦可搭載40架,總成本160億(23億美元)。殲-35單價約7億人民幣(1億美元),搭載50架需350億(50億美元)。
再加上支援機型:空警-600預警機單價約15億人民幣(2.1億美元),單艘航母需配備4架,總成本60億(8.8億美元)。反潛/運輸直升機單價約2億人民幣(0.29億美元),每艘航母配置10架需20億(2.9億美元)。
最後還得加上航母標準編隊:2艘055驅逐艦(8.8億美元/艘)、2艘052D驅逐艦(5億美元/艘)、2艘054A護衛艦(2.1億美元/艘)、2艘核潛艇(11.4億美元/艘)、1艘901補給艦(2.9億美元),總艦艇造價約110億美元。
艦載機總投入:殲-35(350億)+ 空警-600(60億)+ 直升機(20億)+ 其他機型(30億)= 460億。
航母編隊總成本:艦艇(700億)+ 艦載機(460億) + 彈藥/維護儲備(200億)=1360億人民幣(194.3億美元)。
我們就不細算美國福特級航母戰鬥群的成本,只給個總價:航母(130億美元)+ 艦載機(F-35C單價1.2億美元×75架=90億)+ 護航艦(神盾驅逐艦18億/艘×4=72億)+ 核潛艦(35億/艘×2=70億)=362億美元。
從價格就可以看出,航母的確不是一般中小國家所能養得起的,即使龐大如前蘇聯,也無法跟上。這就是美海軍鼓吹航母無用論的主因,必須把蘇聯兵力限縮在歐亞大陸之內,不要跑到海洋與美國作對。
海洋利益之不同
美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的海洋國家,其海洋利益極為多元,總的來講,就是以控制全球地緣戰略為主,若要細分:海洋經濟產業(例如深海資源探勘)、新興能源(例如海上綠能)、全球海上交通要道控制(例如麻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地緣政治競爭等等。
從啟蒙世紀以來,在許多時候,作為重商主義爪牙的海軍與海盜沒啥兩樣,兩者幹的幾乎是同樣的事情,例如掠奪殖民地資源、搶劫別國商船等等。今日我們把披著老虎皮外衣的海軍比喻為海盜,稍嫌過分了些,但看看美國海軍在全世界的行徑,例如只有它可以、你不可以的航行自由,其實距離海盜也不遠了。
那麼,中國發展航母編隊的目標(海洋利益)又是什麼呢?若照抄中國外交部的說法,那是八股得很,例如「中國的海洋利益是一個涵蓋主權、資源開發、安全戰略、經濟發展及全球治理等多維度的綜合體系…。」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經貿大國,所有的經貿路線都是國家利益所在。看看美國國家利益幾百年來沒啥改變,主要還是以掠奪(開發)資源、壓制對手為主。中國國家利益呢?一句話可以概括:一帶一路。
陸地上的「一帶」暫且不談,這涉及國家主權,複雜。談談「一路」(海上絲路)吧!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看得到中國商人、中國商品、中國基建,難道不需要保護?因此,只要是中國貿易經過的海路,就是中國海上利益。
事實上,如今的海上絲路早已超越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擴大到全世界與中國產生貿易的地區與國家; 近一點的地方例如東南亞,也許派幾艘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就可解決問題;再遠的地方例如中東、非洲、中南美,那就需要大型艦隊了,航母戰鬥群就是代表。
直言之,中國海軍發展的基本目的是商業、而非資源掠奪。當然,艦隊存在本身就充滿了政治與軍事意涵,例如南海艦隊派遣055遵義號、054A衡陽號和903微山湖號編隊南巡澳大利亞,就是表明對於近年澳軍介入南海、干擾中國海上貿易通道意圖明顯的抗議。對付澳大利亞這種三流海軍,若動用航母等於拿大炮打蒼蠅。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戰會論壇】關稅風暴下的新秩序:AI預測全球如何重塑經濟版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雄自辦大寮社宅今上樑明年底入住
(57 分鐘前) -
【114大學備審資料範例】揭密多元表現範例關鍵!學測高分不再保證錄取,備審才是勝出的關鍵武器!
(1 小時前) -
紙風車劇團「燈怪」出擊 挑戰機械裝置再進化
(1 小時前) -
蔚藍海彰化攜手王功蚵藝 共推地方創生與環境永續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