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美債危機迫近:台灣不能只靠祈禱 必須立即行動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你我手中的新台幣,看起來或許穩定、安心,但它的價值,其實綁在一顆即將引爆的炸彈上。
你知道嗎?台灣的外匯存底雖然高達5766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四,聽起來很風光,但裡面竟有92%壓在美國國債這張「不定時票據」上。就像你把畢生積蓄交給一位快破產的老朋友,卻還得天天祈禱他不會倒。如果美債出現違約,或美元突然大幅貶值,台灣的資產可能一夕之間蒸發數千億,影響的不只是政府儲備,還會波及我們的退休金、房貸利率,甚至民生經濟。屆時台灣累積數十年的努力恐怕一夕殆盡。
美債危機,不是會不會,而是何時
美國國債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光是2025年一年的利息支出就超過1.1兆美元,佔聯邦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這樣的財政結構,就像是一棟地基被挖空的大樓,只要市場信心動搖,可能引爆一連串的金融骨牌效應。
特別是2025年6月,美國需要償還高達6.5兆美元的到期債務,若國會再次陷入僵局,川普政府很可能選擇「技術性違約」來度過政治風暴。屆時,全世界對美元的信任恐將劇烈動搖,各國央行開始拋售美債,資金轉移,匯市震盪,台幣也會因此大幅升值,重創出口業;而若美國選擇印鈔救市,又會導致美元貶值,台灣的外匯資產瞬間縮水。
台灣深陷美元陷阱
不是因為我們信任美國,而是我們「別無選擇」。即便台灣最大出口地區為中國大陸,但交易貨幣仍是美元;新台幣的匯率穩定,也高度依賴央行持有的美元資產。我相信央行深知風險,卻始終無法脫身,原因是全球目前仍缺乏足以取代美元的替代選項:歐元經濟疲軟、日圓長期貶值、人民幣則受限於資本項不開放。這樣的局面,使得我們被困在一個看似穩定、實則脆弱的貨幣體系裡。
如何應對?建議這五件事要立即做
1.央行應加速去美元化
即使無法一次大舉撤出,也應設定逐年減持美債的比例,例如每年減少5%。此外,應增加對歐元、日圓甚至人民幣等資產的配置,讓風險不再集中。
2.推動新台幣結算機制
與主要貿易夥伴簽訂本幣互換協議,例如與日本、東協國家建立「台幣~日圓」、「台幣~人民幣」的直接結算系統。政府也可以透過稅務優惠,鼓勵企業採用多元貨幣報價,讓出口業者不再全數暴露在美元風險中。
3.強化金融體系抗震能力
金管會應主動要求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模擬美債違約、美元大幅貶值等情境,確保風險可控。尤其壽險業的海外資產過度集中於美元,應設限防範單一市場風險。
4.建立政府應變方案
如建立「外匯穩定基金」與緊急流動性工具,當市場動盪來臨時,避免新台幣匯率暴衝暴跌。更要有資本管制的預案,以因應極端情況下資金快速外逃的風險。
5.民眾也要自保
個人不妨降低美元存款比重,適度配置黃金、保存較多現金,等待美債風險度過後再予以抄底投資。此外,也應關注各國央行與政府的政策走向,一旦世界大國開始減持美債,就是一個訊號,代表風險已從警告進入倒數。
台灣不能再裝睡
我們長期以來習慣於相信「美國不會倒」、「美元會永遠強勢」,但歷史早已告訴我們——沒有任何霸權能永遠穩坐金字塔頂端。
1971年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全球貨幣秩序重組;
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讓我們見識到「大到不能倒」也能瞬間蒸發;
2025年如果美債風暴真的引爆,台灣恐怕會是全球受創最深的經濟體之一。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相信奇蹟,但歷史早已提醒過我們:真正有準備的人,才撐得過風暴。現在,就是我們該動起來的時刻。因為當危機真的來了,最痛的,不是損失的金錢,而是「當初明明可以提早準備,卻選擇視而不見」的懊悔。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中彰榮家趣味競賽嘉年華 住民長輩歡喜樂翻天
(37 分鐘前) -
雲林榮服處辦學業訓說明 助退役官兵再戰職涯
(38 分鐘前) -
「藝術啟蒙推手」蔡東雲老師用心指導 助力學生在繪畫比賽與升學表現亮眼!
(39 分鐘前) -
宜蘭榮服處面對面與退除役官兵代表懇談會
(5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