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1°
( 33° / 27° )
氣象
2025-07-15 | 匯流新聞網

【投書】難道丹娜絲颱風:天降警示 還是社會亂象的鏡像?


【投書】難道丹娜絲颱風:天降警示 還是社會亂象的鏡像?


李商/退休人員


颱風丹娜絲重創台灣,不只摧毀眾多光電設施,還吹倒了南鯤鯓代天府擁有42年歷史的國寶級木造牌樓。民俗專家廖大乙解讀,這不僅是自然災害,更是上天對「騙子當道」的嚴厲警示。儘管我們不迷信,卻依然敬天地、畏鬼神,或許正是一次集體反省與改過的契機。


供電亂象:科技與市場的裂痕


今年五月,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COMPUTEX 2025發表演講時,高度肯定台灣在全球AI與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地位。台灣軟硬實力兼備,卻因供電體系脆弱而蒙上陰影。颱風將光電場變成「海廢場」,暴露出我們能源政策的風險。多年來台電連年虧損,全賴政府補貼,卻也違背使用者付費的市場原則。


核四未竟:歷史教訓與執政抉擇


當年林義雄為反對核四絕食靜坐,激起社會一片撻伐;前總統馬英九卻在輿論壓力下選擇擱置,錯失了強化基載電力的關鍵時機。若那時能夠堅持運轉核四,或許今日不至於電力緊張;更別忘了童子賢當年對多元能源布局的遠見建議,一再被行政程序與政治權衡沖淡。


被遺忘的英雄:海水發電先驅之殤


駱俊光博士擁有千餘項全球發明專利,開發出能以海水、甚至浴水發電的技術。回台創業後,他以專利作價入股,卻遭國稅局開出億級稅單。試圖以股票抵稅未果,最終專利與財產被拍賣封存。他指控部分官員為了獎勵金而濫權執法,形同「共同詐騙」。這起事件警示我們:當制度與行政偏離初心,人才與創新就可能被無情扼殺。


搶救未來:從警示到行動


颱風帶來的損失令人痛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以此為警鐘,從以下面向為台灣重整策略:


1.強化能源多元化:結合核能、海洋能源與分散式智慧電網,提升供電韌性。


2.改革稅制與審查流程:設立專利減免與創新獎勵機制,保障科技人才。


3.監督行政機關:引入更高透明度與公民參與,杜絕濫權與短視決策。


4.落實市場與政府的協作:在使用者付費原則下,確保公共利益與產業發展平衡。


結語:以颱風之力,重啟台灣新動能


丹娜絲不只是一次暴風雨,它暴露了社會體系的漏洞,也為我們敲響警鐘。若能從「天譴」思維轉向「自救」思維,就能在災後重建中孕育更強大的台灣,以行動回應上天的警示。天佑台灣,也祝福所有為進步而奮鬥的人們。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當罷免的喧囂淹沒了民生的悲鳴


【投書】普發現金 不公不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