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8-05 | 匯流新聞網

【何啟聖專欄】大罷免內鬨:民粹狂歡的必然結局


【何啟聖專欄】大罷免內鬨:民粹狂歡的必然結局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大罷免運動走到今天,留下的不是民主深化的紀錄,而是一場令人尷尬的內鬨。原本自詡為「民主監督者」的罷免團體,竟然在發起人之間爆出互相攻訐:閩南狼公開批評八炯沉迷於研究納粹群眾動員,質疑他以極端手法操控支持者;八炯則反擊,聲稱那只是自嘲。表面上看似茶壺裡的風暴,實際卻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場運動從未建立在理性與理念之上,而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情緒狂歡。


罷免制度本是孫中山設計的民權機制,目的在於制衡失職政客,保障民意得以即時表達。然而今日所見,卻是罷免團體徹底偏離制度初衷,「無差別」的剷除,無異於將罷免當成政治報復的工具。團體領導人無心於政策辯論,更無意於提出理性主張,他們追求的是群眾的激情與怒火。他們要的不是思考,而是動員;不是辯論,而是跟隨。在這樣的氛圍裡,支持者被視為可以隨時操弄的棋子,而不是民主社會中應當受到尊重的公民。


這種操弄的手法,令人不禁聯想到歐洲曾出現過的極端模式。領導人自以為擁有駕馭群眾的天賦,便開始研究納粹式的群眾動員,靠口號、靠激情,把群眾推向情緒的邊界。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台灣民主的真實威脅。當政治只剩下對情緒的操控,那麼制度與憲政秩序就不再被尊重,台灣民主的根基也將被侵蝕。


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早在十九世紀便警告過「多數的暴政」。在《論美國的民主》中,他清楚指出,若民主只依靠激情與多數暴力運作,最終會壓制理性與少數聲音,摧毀民主本身。今天我們在大罷免中看到的,正是這種危險的苗頭。所謂「人民的憤怒」被當作神聖的力量,卻從未被要求接受理性的檢驗。


同樣,德國裔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其《極權主義的起源》中也提醒世人,極權往往並非一夕之間誕生,而是來自群眾在混亂情緒下被動員。他們以為自己在參與政治,實際上卻逐步交出了自由,成為被操控的群體。大罷免的情緒式操作,恰恰重現了這一危險路徑。當群眾只求情緒出口,而不問是非、不查真相,那麼民主便不再是自由的保障,而會逐漸轉化為壓迫的工具。


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民主發展至今,竟仍有不少群眾願意甘心被操弄。他們不要求事實,只追隨口號;不在乎政策,只追逐激情。他們以為這是行使公民權利,卻不知自己早已淪為民粹動員的工具。這種現象,不僅暴露出罷免運動的虛妄,也讓人痛心於台灣民主仍存在這樣的脆弱與後退。


真正的民主監督,需要的是透明、理性與制度化的責任追究,而不是街頭式的情緒表演。罷免若淪為政治煙火,不僅無法制衡政客,反而侵蝕社會的信任。所謂「民主監督」不應該淪為「民粹狂歡」,否則不僅不能保護民主,反而將一步步掏空民主。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激情的宣洩,而在於責任的落實。情緒或許能短暫煽動群眾,但最終摧毀的將是制度、是理性,也是民主自身。大罷免團體的內鬨,不過是這場情緒動員走向瓦解的縮影。然而更深的警訊在於:如果我們繼續容許這種操弄群眾的民粹邏輯橫行,那麼台灣民主可能將在狂歡過後,走向衰敗與滅亡。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陳柏源-閩南狼pyc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普發一萬元的憲政危機與政治算計


【何啟聖專欄】海水退去,誰沒穿褲子?台南水災揭穿民進黨的金錢遊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