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1°
( 32° / 30° )
氣象
2025-08-12 | 匯流新聞網

【何啟聖專欄】比亞迪餐敘風暴:龐大商業利益的爭奪


【何啟聖專欄】比亞迪餐敘風暴:龐大商業利益的爭奪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比亞迪餐敘事件,表面上是一場立院高層與媒體主管的敏感飯局,背後蘊藏的卻是龐大的汽車市場利益。根據媒體報導,7 月 28 日,比亞迪透過代理商太古汽車,在台北米其林餐廳設宴,邀請立法院正、副院長的幕僚與總務處長參加。這類政商交際場合在台灣並不罕見,但 8 月 5 日,《鏡週刊》以「獨家爆料」的方式公開此事,隔日又引發「設局疑雲」,將三立新聞的陳姓主管推到輿論中心。事件從單純的飯局,瞬間變成輿論風暴。


以目前民進黨的政策,大陸整車直接輸入台灣雖難度極高,但並非沒有合法途徑。實務上已有 MG(上汽名爵)透過中華汽車代理、在地組裝成功上市的案例,亦有 Volvo(吉利控股)以第三地組裝方式合法輸台。這些公開案例顯示,大陸車企只要採取散件進口、台灣組裝或第三地組裝輸入,就能避開政治爭議。基於此,比亞迪若以太古汽車為跳板,進入台灣市場並非難事。一旦成功,不僅能迅速搶佔台灣電動車市場的制高點,還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廣告資源、媒體版面、政商連結等優勢將一併到手。這樣的市場潛力,以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計,足以讓任何一個擁有資本與政治關係的媒體,全力爭奪,也就不讓人意外,而讓人浮想聯翩,也是意料中事。


根據《鏡週刊》過去的獨家調查,三立新聞長期與民進黨交好,甚至曾與年代電視台合作,在高雄涉及炒地皮爭議。該案在當年由《鏡週刊》揭露,雖讓三立顏面受損,卻也間接證明了其操作政商資源的能力。而《鏡週刊》本身,長期被外界戲稱為「鏡檢」——此稱呼源於業界觀察,它經常能在偵查不公開的情況下,率先刊出案情細節,因此被認為與司法檢調系統有密切互動。


從現有公開資訊來看,兩家媒體雖手法不同,卻都擅於透過與民進黨的緊密關係,換取龐大的商業利益與市場資源。當比亞迪這塊肥肉擺在眼前時,爭寵意味自然濃厚。如果三立已先一步與太古汽車建立接觸,便意味著它在比亞迪進軍台灣的佈局上搶得先機。在這種情況下,《鏡週刊》將原本低調的餐敘公開化、戲劇化,並包裝成政治醜聞,對三立而言無疑是一次重擊。此舉不僅使三立形象受損,也讓太古與比亞迪的合作蒙上爭議陰影,延緩了對手的市場行動。


這場交鋒,不只是單純的新聞揭弊,而更像是一場延續已久的媒體暗戰。三立與《鏡週刊》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止於新聞領域,而是延伸到各種可能轉化為金錢與影響力的市場。汽車產業尤其如此,因為它不只是廣告主,更是能與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頻繁曝光的「金礦級」產業。媒體搶得一個大品牌,就等於搶下一條穩定且高額的收入管道,還能藉機加強與政商圈的關係,進行所謂檯面下的利益輸送。


在這種背景下,比亞迪餐敘被爆料,不過是一次新的衝突節點。從事件時序與公開反應來看,背後的較量,是誰能在民進黨面前展現更大的價值、獲得更多的市場利益分配權。表面上看,是《鏡週刊》揭露了三立主管參與敏感飯局;但實際效果上,這也削弱了三立在比亞迪合作中的主動權,對《鏡週刊》而言則是一次爭奪話語權的戰術行動。


最無辜的,莫過於立法院韓國瑜院長與江啟臣副院長的幕僚。他們只是基於人情應邀出席,卻被捲入媒體爭奪戰,成為渲染政商勾連的素材。這不僅損害了個人名譽,也凸顯出台灣媒體與政商利益糾葛下的冷酷現實——當利益巨大到足以改變市場格局時,任何人都可能被消費,成為輿論操作的配角。


比亞迪餐敘事件,不只是一次飯局風波,而是一場在民進黨面前爭寵的媒體利益戰。政治只是包裝,商業才是核心,而被捲入其中的人,往往是最無辜、也最無力反擊的一群。這才是事件中最該被看見的真相。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BYD官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感謝太陽花 讓柯文哲丟出水杯


【何啟聖專欄】民進黨性平聲明背後的陰暗與醜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