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德國汽車業裁員看台灣法稅官僚文化的警訊
李貞翔/退休電子商
近日德國汽車製造業一年內裁撤了51,500個工作機會,震撼歐洲。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與EY顧問公司分析,這場裁員風暴不僅源自全球競爭與能源危機,更深層的原因是德國長期積累的官僚主義與行政效率低落。冗長的審批程序、繁瑣的文書作業、對企業的過度監管,讓德國這個昔日工業巨人陷入經濟停滯。因此官僚主義被點名為造成經濟衰退的關鍵毒瘤。
報導指出,德國企業在申請風力渦輪機建造許可時,可能需耗費數年時間;太陽能板安裝公司也需向多個政府機構重複註冊。這些制度性障礙不僅拖慢綠能轉型,更讓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失去彈性與速度。
反觀台灣,是否也正面臨類似的官僚文化危機?
台灣的「法稅官僚文化」早已成為企業界的沉重負擔。稅務機關在查稅時常以「查無不法但仍需有成果」為由,要求企業主妥協繳納罰款。例如有位黃先生的公司連年遭查稅,即使帳目清楚,仍被要求支付十萬元以下金額以「簽結」案件,否則將繼續查帳。這種「查稅為績效」的文化,讓企業主無所適從,國稅局不斷找麻煩,把納稅人當賊看,認定一定會逃漏稅,納稅人和企業不堪長期忍受國家租稅暴力,寧可將資金放在國外,難怪台灣留不住錢。
更令人痛心的是蔡姓稅災戶的案例,因合作廠商的發票問題被處以近八百萬元的補稅與罰款,若不繳就會被查扣存款、財產,及被限制出境。公司股東是自己的親戚,也遭受牽連,太太愛面子,受不了精神折磨,差點自殺,最後,40年打拚所存的積蓄幾乎回到原點,家庭也受到影響,心灰意冷下,就把公司收掉了。這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法稅制度失靈的縮影。
德國的教訓告訴我們:官僚主義不只是行政效率的問題,它會直接影響就業、創新與國家競爭力。台灣若不正視法稅文化的弊病,將可能步上德國的後塵,錯失全球經濟轉型的契機。
筆者呼籲政府: 檢討稅務機關的績效制度,杜絕官僚查稅的文化。並 強化行政透明與有效稅務救濟機制,保障企業主的基本權益。
唯有從制度根本改革,台灣才能真正成為福國利民的典範。讓我們從德國的困境中學習。德國官僚主義所帶來的衰敗,已成為世人警鐘。台灣若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正視並改革深植已久的法稅官僚文化,讓制度真正成為人民幸福與經濟繁榮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瑤池金母聖誕千秋 林耀長參拜祈福護佑眾生顧新北
(30 分鐘前) -
打造共融友善校園 新北有愛無礙非口號
(33 分鐘前) -
這業務稱霸 中信銀奪《The Asset》6大獎
(54 分鐘前) -
新銳導演林明智執導《星空之夏》 台日合製電影跨越雨與雪的浪漫篇章
(5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