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一隻水壺看見的教育沉痾:當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澎湖馬公市立幼兒園近期發生的「水壺事件」,看似一樁小小的行政疏失,卻如同投石入水,激起層層漣漪,映照出台灣教育體系長久以來的結構性沉痾。
澎湖縣政府為了響應行政院的員工福利政策,為公部門員工子女發放專屬水壺,卻在幼兒園內公開發放,導致部分孩子有,部分孩子沒有,硬生生在純真的校園中劃下階級界線。這一舉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平等觀念,更引發家長強烈不滿。儘管公部門在輿論壓力下緊急補破網,增購水壺統一發放給所有幼童,但這亡羊補牢之舉,僅是治標不治本。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事件背後那股將學校視為政策提款機的陋習,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基層教職員的無盡壓榨。
台灣的教育行政體系,長久以來都存在著「上頭出政策,基層背黑鍋」的惡性循環。從中央到地方,各式各樣的政策指令前仆後繼,學校被視為最利用的執行平台。不管是推廣孩童補鈣的「班班喝鮮奶」,還是鼓勵假日運動的「校園愛心球」,政策的美意總是動聽,但執行起來卻是勞師動眾。政策在制定時往往只考慮目標宏大,卻鮮少顧及執行細節。例如,「校園愛心球」點子立意良善,但基層學校反映器材管理混亂、假日無人維護,人力資源吃緊;而「班班喝鮮奶」政策則牽涉物流發送、保存時間短及影響課堂進行等複雜層面,增加教師行政負擔。這些繁瑣的行政任務、不斷變更的通知,最終都轉嫁到基層教職員身上,讓老師疲於奔命,難以兼顧教學工作。這些政策無一不是將學校當成提款機,任意取用其人力與空間,卻鮮少提供相對應的資源與支援。
當老師們窮於應付這些與教學無關的行政瑣事,他們的專業與熱情一點一滴地耗損。本該專注於備課、指導學生的時間,被無止盡的訪視、評鑑與各項宣導活動淹沒。本末倒置的現狀,不僅讓教學品質受到實質傷害,更讓教師的專業尊嚴被無形剝奪。長此以往,教師的士氣與熱忱被消耗殆盡,導致目前優秀的年輕人也不願再投身教育,這對台灣的教育發展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水壺事件的背後,是制度設計的缺陷與行政思維的怠惰。上位者將學校當成政策的便利商店與提款機,不知人間煙火,以為一紙公文下達,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卻忽略了學校與教師的承載能力。這種把方便當隨便的思維,不僅讓政策美意變調,更讓基層的辛勞與專業被漠視。如果政府部門不願正視這個問題,持續將政策壓力轉嫁給學校,再好的政策也只會淪為一齣齣鬧劇,徒增基層的負擔與怨言。
水壺事件的啟示,不止於教育公平的探討,更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教育行政體系中的制度缺陷。政策制定者必須停止將學校視為政策提款機的陋習,在規劃任何政策時,應多一分同理心,少一分便宜行事。
這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下放權力,讓學校擁有更多自主權,更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讓基層的聲音能被真實地聽見。唯有讓學校回歸教育的本質,讓老師們專心教學,讓學生們在一個單純、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才能真正守護台灣教育的未來。否則,這場水壺風暴之後,還會有更多的政策提款機風暴,持續侵蝕我們的教育根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雙髻鯊的伙食也入境隨俗? 中山大學研究發現:原來游到哪裡,就吃當地的食物
(26 分鐘前) -
南投縣府通過115年度總預算案 許淑華盼穩定財源以利施政
(35 分鐘前) -
嘉市新進人員訓練 旗艦任務新戰力啟航
(37 分鐘前) -
提藥競爭力 健喬重訊宣布溢價三成收購健亞
(38 分鐘前) -
西螺街蘭盆勝會百年風華 持續響應贊普做公益
(3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