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8° )
氣象
2025-09-17 | 匯流新聞網

【藍蝴蝶專欄】徐國勇否認「台灣光復」?歷史與政治的雙重迷霧


【藍蝴蝶專欄】徐國勇否認「台灣光復」?歷史與政治的雙重迷霧


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民進黨祕書長徐國勇昨(16)日一番驚人發言,投下政壇震撼彈。他表示,1945年日本投降時,麥克阿瑟只是命令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所以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不要黑白講」。更進一步,他認為當時台灣人依舊是日本人,因為在《中日和約》簽訂前,台灣仍屬日本領土,國籍問題尚未解決。


這番言論迅速引爆社會爭議。其中,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強烈批評,徐國勇不僅曾長年領取中華民國公職薪水,如今卻基於「媚日」意識形態,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這不僅是對抗日犧牲先賢的侮辱,更是不配當台灣人。他甚至直言,徐應該退回過去領的中華民國薪水,以示誠信。


一、歷史的爭辯:台灣究竟「光復」了嗎?


蕭旭岑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降伏文書》,都明白要求日本歸還台灣與澎湖給中華民國。基於此,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受降典禮,才被後人稱為「台灣光復節」。這並非單一政權的自說自話,而是國際戰後秩序的一環。美國1982年提出的「六項保證」中,也將中華民國對台灣主權的正當性視為基礎。


然而,徐國勇的論述,卻企圖以國際法細節切割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他強調在《舊金山和約》前,台灣人依然是日本人,間接否認「光復」的存在。這種說法,無異於把戰後的台灣人置於尷尬位置:抗日時是日本人,接受中華民國統治又被否認「光復」,那麼台灣人的身份與歷史,到底該如何自處?


二、政治的算計:媚日還是去中國化?


更有批評者認為,徐的言論並非單純的歷史觀點,而是民進黨一貫「去中國化」政策的延伸。當中華民國的歷史存在被淡化,「光復節」自然顯得刺眼。尤其賴清德政府推動的「青鳥行動」,號稱捍衛台灣,卻在歷史定位上不斷往「日本論述」靠攏,難怪網友諷刺說,這不是「青鳥」,而是「日本鳥」。


社會輿論的回應也毫不客氣,有人酸說既然當年大家都是日本人,那麼現在是不是該改日文名字、過天皇壽誕?有人更怒斥這種思維是「樂於當日奴」,形同否認台灣的自主性。這股反彈顯示,台灣社會或許對中華民國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人無法接受「歷史被隨意刪改」的政治操作。


三、歷史不容隨意切割


歷史有爭議,學術界可以討論。但是,一位長期在中華民國體制下任官、領薪的人,卻公開否認「台灣光復」的存在,無疑會被視為政治上的自我矛盾。徐國勇的發言,不僅衝擊國族認同,也挑動了兩岸與台日關係的敏感神經。


台灣的歷史該如何書寫,可以多元辯論;但若一味將「台灣光復」抹去,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最終只會讓台灣陷入身份虛無: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光復的台灣人,只是日本遺棄的殖民者。這樣的論述,恐怕才是真正出賣台灣的開始。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徐國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藍蝴蝶專欄】司法攻防戰:柯文哲、北檢與總統府的三角戲碼


【藍蝴蝶專欄】護國神山孤軍奮戰:美方撤銷豁免下的台積電挑戰與台灣政府應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