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8° )
氣象
2025-09-18 | 匯流新聞網

【投書】財劃法之亂:一部失速、失能、失衡的法律綁架了台灣治理?


【投書】財劃法之亂:一部失速、失能、失衡的法律綁架了台灣治理?


黃靖麟/國立大學教師


一、25年僵局下的政治暴衝


延宕25年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終於在2024年新國會的政治格局下引爆。這部自1999年後未曾大幅修訂的法律,早已造成「中央肥、地方瘦」的結構性失衡,中央掌握近七成五稅收,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性被嚴重削弱,長期仰賴中央補助款的「關愛眼神」度日,此為朝野長年共識。


然而,此次由在野聯盟主導的修法,過程中,法案審查不僅極度倉促,甚至在院會表決當天反覆抽換提案,行政部門幾乎沒有實質辯駁的空間,法案就在混亂中被強行通過。執政的民進黨雖對此大力抨擊,卻因始終未能提出對應的行政院版本,而在議題設定上拱手讓人,形成一個立法者通過自身無需負責執行的法案,行政者卻被迫面對其後果的「政治問責真空」。


儘管三黨均同意改革,但方案卻南轅北轍。國民黨版本大刀闊斧,預計移轉近5777億元財源給地方;民眾黨版相對溫和,釋出約2775億元;而行政院則始終警告,在未同步檢討中央與地方「事權」的情況下,如此鉅額的財源移轉,將嚴重衝擊勞健保、國防安全等國家級政策的穩定性。這場爭議從起點就非關專業思辨,而是一場赤裸的政治角力。


二、一部連數學都算錯的「烏龍法律」


這部在政治角力下催生的法律,不僅內容充滿爭議,其法律技術上的瑕疵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新法至少存在三項重大技術性失誤,使其幾乎無法執行:


首先是匪夷所思的「分母計算錯誤」:新法第16條之1規定,應將90.5%的統籌分配稅款分給本島19縣市,但在計算公式中,分母卻規定為「全部」22個縣市(含離島)的總和。這個小學生等級的數學錯誤,導致分母被不當放大,直接造成約345億元的稅款無法分配出去,形成「中央給不了、地方拿不到」的荒謬僵局。


其次是「關鍵定義模糊」:法案雖將「財產稅成長率」納入分配指標,卻未明確定義其計算方式與計分方法,以及「公式條文闕漏」,法條明定部分款項應分配給鄉鎮市,卻未指明分配公式與權重,讓基層分配作業缺乏法律依據。


大罷免失敗後,行政院長卓榮泰只能邀請全國22縣市首長共商善後,此舉極具政治智慧——讓當初強力主導修法的藍營縣市長們,親自面對連江縣、雲林縣等自家陣營縣市財源「不增反減」的苦果,從而凝聚「再次修法」的跨黨派共識。然而面對地方政府建議以「行政解釋」便宜行事方法,財政部則堅定表示,法律條文白紙黑字,行政機關無權逾越,唯一解方就是修正法律


三、財權與事權脫鉤:動搖國家治理根基


此次修法最深層的危害,在於它徹底違背了現代公共行政學的核心原則——「財權與事權相符」,嚴重衝擊《地方制度法》與《預算法》所建構的憲政秩序。


《地方制度法》的核心精神,在於地方自治團體應就其「自治事項」立法並執行,其財政資源的賦予,理應與其承擔的行政責任相匹配。然而,新《財劃法》只處理了「錢」怎麼分,卻完全沒談「事」該怎麼劃分。這種「有錢無責」的制度設計,創造了巨大的道德風險。地方政府平白獲得大筆財源,卻無需承擔新的治理責任,極可能導致資源被用於興建無效益的「蚊子館」或舉辦一次性活動,而非投入長期公共服務,反而侵蝕了地方財政紀律的動機。


與此同時,新法也對《預算法》造成衝擊。《預算法》旨在確保國家財政穩定與總體經濟均衡。此次修法一次性從中央強行抽離鉅額財源,並以法律明定「一般性補助款不得少於前一年度」,形同為地方政府創造了凌駕於國家整體利益之上的「財政法定權利」。這不僅嚴重破壞了國家財政的可預測性,更剝奪了行政部門依據國家發展需要調度資源的彈性,形同立法權對行政權核心職能的過度干預,為未來的憲政爭議埋下不定時炸彈。


四、結論:走出僵局,回歸專業與責任


當前的《財劃法》之亂,已非單純的財政議題,而是一場由政治投機、立法草率與法理無知共同引發的全面治理危機。要走出困局,朝野必須揚棄零和鬥爭,回歸專業與責任。筆者建議三階段修復路徑:


首先,立即進行「外科手術式修正」。朝野應即刻啟動技術性修法,專注處理分母錯誤、定義不清等荒謬的技術瑕疵,讓法案恢復最基本的執行能力。


其次,啟動「全面性協商」。在解決燃眉之急後,應成立跨黨派、納入專家的「財政收支劃分檢討委員會」,先對中央與地方的「事權」進行徹底盤點,再依據「財權隨事權移轉」的原則,設計一套真正權責相符的新分配公式。


長遠來看,台灣應借鑒國際經驗,建立「財政均衡」新典範。例如德國的「財政均衡制度」,其目標並非單純分錢,而是透過精密公式,確保全國國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水準。


將爭議的焦點從「誰拿多少錢」的政治鬥爭,轉移到「如何才能最好地治理國家」的專業討論,台灣才有機會真正走出這場烏龍立法引發的困境,為地方自治與國家發展,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石。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護童專案的年度大秀 誰來終結教師的馬路風險?


【投書】看看貝里斯 想想台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