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堰塞湖問題該有的風險意識
蕭宏榮/淡江水環所博士
胡文琦/淡江水環所博士肄業
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所帶來的超大豪雨,讓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壩,大量泥流瞬間撕裂馬太鞍溪並造成光復鄉滿目瘡痍。連日來,在國軍、慈善團體與各地「鏟子超人」的積極努力下,暫時勉強撐起了災後的秩序與希望,據悉,現場志工一度高達十萬人。這份善意令人動容,但在肯定外,讓人擔心的是,中央跟地方政府的風險管理與治理是否能同步到位?此時堰塞湖的風險尚未真正解除,而龐大的人流長時間聚集在高危區,此時,善意若缺乏全方位的規劃與支撐,若天災再次降臨則可能又在瞬間轉為新的傷痕。
鑒於台灣位處太平洋的火環帶,地震頻繁早已是既定宿命,而氣候變遷則帶來短延時的強降雨趨勢,而且,降水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假如哪天上游又因暴雨集中、而造成邊坡鬆動土石沖刷,若又不幸地遇到地震疊加,造成壩體不穩與溢流加劇,就可能在幾分鐘內讓堰塞湖再次溢流甚至潰壩。此時,現場危機處理不能僅僅依賴臨場即興應處,而必須是劇本化、可即刻啟動、可量測驗證的系統規劃,包括必要的預警、疏散、分流與管制,從監測到行動形成閉環。
進言之,首先,政府應建立「高危區域人流上限與分區管制」機制;對堰塞湖潛勢區、沖積扇與河道切線區域,設定即時的入場門檻,與停留時限及人員數量限制,其次,預警則必須更早、更準、更應能轉化為行動,甚至24小時即時監控,並針對上游的雨量、水位等,配合現場監控的位移與地震震度感測,以明確的閾值來觸發「分區告警—交通管制—即刻疏散」的三階段標準程序,將「讓警報早一公里響起、撤離快一分鐘出發」落實為基本門檻與SOP。所有指令應同時透過簡訊傳播、地面擴音、建立志工群組與無網備援通訊同步發布,並確保能在通訊中斷時仍能維持最小運作量能等。
第三,志工的動員需要更專業化的管理,而非單純的人數堆疊,進入災區前線須完成基本安全教育、任務編組與安全保險等,而未受訓者則引導至後方整備區,避免前線意外成為「需要被救的第二災民」。而各團體應指定節點聯絡官,同時納入指管通資的後備網,了解基本風險情境及撤離規劃。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邊界亦必須明確清楚。由中央統籌制定堰塞湖高風險作業規範、進行跨部門的調度與預警門檻,地方則應負責現地分區管制、交通與庇護所運營。決策門檻、權責矩陣與資訊看板更應即時公開,讓防救災的指令能在黃金分鐘內確實落地執行。
最後,基於相關連假將至,鏟子超人們的人潮與物資勢必再度湧向災區,這是善意的人流,更是治理效能的考驗。請中央政府以最嚴苛的假設設計與最務實的預案,輔以最透明的機制來取得人民與災民們最廣泛的信任。當暴雨與地震再次意外衝擊堰塞湖時,我們不祈求奇蹟,只要求防救災系統能照案運作:警報響,管制落;路線開,車隊動;護所亮,名冊清。那一刻,恐懼也許仍在,但秩序會在,讓愛心不再受阻,讓悲劇不再重演,關鍵就在於把風險管理真正帶進現場,讓專業成為善意的保護傘,更讓治理成為生命最基本的承諾才是。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南市迅助農漁民災後復建!農業局:虱目魚價格回穩
(3 小時前) -
彰化榮服處彰化榮欣志工前進靜思再精進
(3 小時前) -
屏東榮服處感謝三山國王廟捐贈愛心米 暖心關懷榮民眷
(3 小時前) -
2025/10/08 空氣品質說明(22:00)
(4 小時前) -
樂扶無障礙:專業協助上下樓爬梯機服務 解決雙北高齡與行動不便者出行難題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