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兩岸的光復角力:誰主導歷史,誰就主導未來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十月二十五日,曾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光復節」,如今卻被大陸重新命名、重新賦義。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明言「體現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不只是歷史事件的回顧,而是政治象徵的操作——一次對史觀主權的制度化奪取。
與此同時,台灣這一邊卻選擇了沉默。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長期刻意淡化「抗戰勝利」的歷史意涵,甚至在教科書與官方文宣中改用日本戰敗時的語彙——「終戰」。這個詞表面中性,實則消解了「勝利」與「光復」的榮耀,也等於抹去了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領導抗戰、戰勝日本的那段歷史根基。因為若承認抗戰勝利、承認台灣光復,就必須承認是「中華民國」擊敗日本、重獲台灣——而這恰恰是民進黨最想淡化的歷史連結。
更進一步,民進黨不僅在語言上模糊歷史,更在敘事上重寫歷史。它以「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政治話術,淡化1945年光復的法律與主權意義,進而將「台灣歸屬」推入模糊地帶。接著,又以歪曲事實的二二八事件取而代之,刻意放大國府接收初期的矛盾,將中華民國描繪成「外來政權」,使台灣人民的光復記憶被悲劇敘事吞沒。於是,台灣光復不再是「國家重生」的紀念,而變成「統治更替」的爭議。
這樣的操作一環扣一環。淡化抗戰,就是切斷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模糊光復,就是切斷與國家正統的連結;誇大二二八,就是挑起人民與國府之間的情感裂縫。當這三者疊加起來,台灣社會自然遠離了中華民國的歷史根基。也因此,當北京今天隆重紀念「台灣光復」,那塊原本屬於中華民國的榮耀,反而被大陸撿起來,大書特書。
就在今年九月三日,大陸舉行「抗戰勝利八十週年暨九三大閱兵」。天安門廣場上戰機飛越、旗幟飄揚,習近平以「民族復興」為主軸發表演說。整個閱兵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重申「抗戰勝利屬於全體中華兒女」;而台灣的歷史角色,順勢被納入「祖國一體」的框架中。對照之下,台灣的官方完全噤聲。當台灣不再紀念,大陸就盛大紀念;當台灣選擇淡化,大陸就主動強化。這正是話語權轉移最明顯的例證。
陸委會雖然迅速發聲,強調「台灣光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關係」,並指出「當年中共尚未建政,對抗戰並無決定性貢獻」。但這樣的回應依舊顯得被動。它雖澄清史實,卻沒有主動恢復紀念,也未提出對應的教育與文化策略。於是,在國際輿論與歷史記憶上,台灣反而讓出了位置。
台灣光復,是中華民國的榮耀與苦難的交會點。它不只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結束,更是中華民國戰勝外侮、重建主權的象徵。當民進黨選擇用「終戰」取代「光復」,實際上就是將那一段屬於中華民國的歷史切割出去。這不只是語言問題,而是主權認同的轉向。
歷史不會停筆,你不寫,別人就會替你寫。
大陸現在以「紀念」的形式包裝「統一」論述,而民進黨卻以「轉型正義」淡化「國家記憶」。一邊在收復記憶,一邊在遺忘歷史;一邊高舉旗幟,一邊放下旗幟。誰主導歷史,誰就主導未來。
紀念日的政治意義在於提醒國家「從哪裡來」。忘了光復,就忘了為何有今日的台灣。當別人正隆重慶祝「台灣光復」,我們卻連自己該紀念什麼都說不清。這不是歷史的悲劇,而是自廢武功——也是一場民族記憶的自我削弱。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從「四號死了了」到「黃復興喪失武德」:軍中老將季麟連的墮落與警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長榮航空馬拉松 工會提病假等不能扣考績3訴求
(49 分鐘前) -
東北季風增強迎風面有雨 沿海留意強風大浪
(50 分鐘前) -
路邊停車也有詐騙?網傳「掃QR Code繳費」遭盜刷30萬 警:假消息
(55 分鐘前) -
「入秋最強冷空氣」這時間報到 專家:北部探20度以下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