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共善學思會6-5】從災後重建到善文明實踐 陳振川:以慈悲文化打造具韌性的新台灣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昭濱、林佑威、陳巧紜/台北報導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榮譽教授陳振川於27日出席由慈濟、唐獎及羅馬俱樂部共同主辦、CNEWS匯流新聞網協辦的「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以〈災害防救與重建:韌性與慈悲文明的實踐〉為題,回顧從921地震、莫拉克颱風到近期堰塞湖災難的重建經驗,指出台灣已建立高度防災意識與快速重建能力,並以慈悲文化為核心,展現政府、企業與民間共同參與的善文明力量。
陳振川曾任莫拉克風災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他指出,解決人為災難如戰爭與衝突,需要依靠善文明的力量;同時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挑戰,台灣被世界銀行列為天然災害風險最高國家,卻也因歷次災害,培養出迅速應變與全民合作的防災文化。
陳振川回顧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嚴峻災情,3天降雨覆蓋台灣半數面積,50萬人受影響、699人死亡或失蹤,災後20天,政府迅速通過《莫拉克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以「安全(Safety)、效率(Efficiency)、尊重(Respect)與創新(Innovation)」為重建核心,並成立重建推動委員會。他說,私部門捐款高達8.3億美元,20個非政府組織與35家企業協力參與,興建44個遷建社區、3600棟永久住宅,其中包括以工代賑方式興建的「大愛社區」。
陳振川指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研究顯示,居民生活滿意度達90%;產業重建部分,富士康投入5億元設立有機農場,台積電則在阿里山推動「茶村+觀光」的產業結合,以BOPT模式重啟地方經濟。
陳振川也以近期馬太鞍溪堰塞湖災為例說明台灣社會的韌性與慈悲行動力,兩週內,全台募得4560萬美元捐款,超出目標三倍,逾2萬5千名志工投入現場,被媒體稱為「鏟子超人」。他說,慈濟基金會亦動員近5萬名志工 ,於48小時內啟動救援、發放慰問金予670戶災民,展現NGO在災後24至48小時內即能動員的強大能力。
陳振川指出,台灣在921地震後即制定《災害防救法》,並於2009年明定NGO在災難管理中的角色,形成公私協力的制度化防災體系。他說,台灣人民的善心更跨越國界,從汶川地震到日本311震災,台灣皆為海外最大捐款來源國,「這正是中華民族『人溺己溺』的慈悲實踐」。
陳振川強調,防災不僅是制度與工程問題,更是一種文化價值與文明行動。他總結說:「韌性來自制度,慈悲來自人心;唯有以善為本,方能在災難中重建希望。」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林佑威 陳巧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慈濟共善學思會6-1】從古老智慧到AI時代挑戰 慈濟唐獎論壇倡「以善應變」開啟全球倫理新思維
【慈濟共善學思會6-6】日本羅馬俱樂部會長林良嗣談「改善韌性、提升永續」 以曼谷經驗示警都市失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臺南「宜居成功社宅」舉行入住典禮 黃偉哲市長送賀禮盼市民安居(20 分鐘前)
- 
                    
                        營造臺東為投資綠電的最佳場域 加速邁向60%綠電佔比目標(22 分鐘前)
- 
                    
                        臺南市政府政風處舉辦履順專案座談會(23 分鐘前)
- 
                    
                        竹縣農會x縣轄農會 助拙茁家園採收洛神花展現農業推廣與社會關懷共好暨共榮力量(25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