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3° / 23° )
氣象
2025-11-10 | 匯流新聞網

【何啟聖專欄】三十年的消費,一次的反噬:馬場町的荒謬現場


【何啟聖專欄】三十年的消費,一次的反噬:馬場町的荒謬現場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在今年的馬場町白色恐怖秋祭中,鄭麗文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出席,引發巨大爭議。表面上她只是參與一場追思儀式,但台灣政治裡沒有「純粹的儀式」,只有敘事與正當性競逐的戰場。誰站在舞台中央,誰就握住重新定義歷史的權力。因此,鄭麗文的出席動機,不可能單純;她採取的是一種典型的「場域占位」,試圖踏入過去三十年幾乎完全被民進黨壟斷的記憶空間。


三十年來,馬場町的白色恐怖秋祭從形式、內容到敘事框架,都由民進黨與其周邊組織主導。民進黨透過這個場域建立了一套單向的記憶工程,將白色恐怖裡所有被制裁者,不論其實際身分、行動、組織背景,全部包裝為「民主受難者」,並以此削弱蔣介石與國民黨的歷史正當性。在這個舞台上,民進黨從來不區分哪些案件屬於冤錯,哪些屬於敵後組織;只要能用來攻擊威權,就全部歸入同一個敘事系統。


然而今年,鄭麗文踏進這個場域的那一刻,民進黨三十年的敘事壟斷第一次被迫收斂。更荒謬的是,三十年來民進黨就在這裡悼念這些人,從來沒有因為其中有人是中共地下黨、情報員或暴動策動者而停止歌頌;一切只要能打擊國民黨,就是正義。今天卻因為國民黨主席踏進同一個舞台,民進黨立刻翻臉說那是「替共諜致敬」。荒謬的不只是鄭麗文,而是民進黨自己三十年的包裝在此刻被自己戳破。這不只是矛盾,更是徹底的厚顏無恥。


只是,即便民進黨沒有資格批評,鄭麗文也並非站在正確的位置。白色恐怖確實有冤案,但絕對不是一部純粹的「民主受難史」。戰後的諜報環境裡,相當比例被制裁者確實是中共台灣省工委、台灣人民解放軍前哨組、地下情報網成員或武裝暴動策畫者。他們蒐集國軍海防部署、暗通廈門、發展組織、策動暴動、建立交通線、傳遞密碼與情報。這些不是思想犯,而是敵後行動。民進黨三十年來刻意「去敵我化」,把這些行為包裝成抽象的制度暴力,以便安插在自己政治敘事的框架中。


但鄭麗文今天的行動,卻等於在這套敘事上蓋下國民黨主席的印章,為民進黨模糊敵我界線的包裝背書。她的進場雖然具有搶奪象徵空間的政治算計,但她踩進的是一個歷史性的陷阱。這並不是一個國民黨能輕易「進場」的舞台,更不是一個能藉由象徵姿態重新奪回敘事權的領域。因為這個場域存放的不是抽象的悲情,而是攸關國安、敵我、戰爭與滲透的冷硬歷史。


鄭麗文的戰略企圖,在文化議題或其他象徵場域可能有效;然而在馬場町,她選擇進入的是一個以敵我邏輯為史實基礎的敏感戰線。這個場域本身就不是「誰去誰就贏」的地方,而是「站錯位置就全面失分」的戰場。她想奪回存在感,卻踩到歷史事實的紅線;她想挑戰民進黨的敘事壟斷,卻反而替民進黨三十年的政治工程提供新的合法性。


民進黨不會因她的出席而得利;國民黨也不會因此贏得新的定位。唯一受傷的,是白色恐怖本身複雜而真實的歷史。那段歷史被簡化、被利用、被扭曲太久,而任何錯置的政治姿態,只會讓那段真相繼續被埋在儀式與口號底下。


鄭麗文進場的那一步,既是象徵,也是錯置。她讓民進黨三十年的敘事壟斷第一次收斂,但她也讓國民黨在歷史與立場上再度迷失。馬場町不是任何人可以用姿態占據的位置,它需要的是釐清,而不是重新包裝。政治人物可以選擇戰略,但不能選擇歷史。這才是整起事件最值得指出的核心荒謬。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季麟連的沉默,是軍魂在時代中的沉淪


【何啟聖專欄】花放在吳石碑前 香氣飄向對岸——鄭麗文現身秋祭的思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