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6° )
氣象
2025-11-11 | 匯流新聞網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不是去和解,而是補上民進黨敘事的最後一塊拼圖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不是去和解,而是補上民進黨敘事的最後一塊拼圖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1949 年後,中國國民黨帶著黃金、帶著國寶文物、帶著教育與行政人才、帶著完整的國家治理體系來到台灣,從一片戰後廢墟中重新打造了現代化的基礎。土地改革、義務教育、十大建設、經濟奇蹟、科技園區、基礎工業、醫療衛生、體制化的公務系統……每一項都足以寫成一本史書。這些才是國民黨真正的歷史資產,也是這個政黨最具正當性的敘事基礎。在「黃金十年」與「台灣奇蹟」的背後,是國民黨治理的成果,而不是民進黨今天口中的「威權陰影」。


然而,鄭麗文選擇忽視這些足以站穩腳步的宏大敘事,不談建設、政績、治理、制度,不談國家能夠屹立的原因,反而心甘情願走進民進黨預設好的敘事陷阱,主動迎合民進黨二、三十年來不斷操作的「白色恐怖」框架。民進黨一向刻意以幾個知青遭處決的故事,去等同整個「國家安全體系」、去妖魔化蔣介石、去抹煞國民黨來台後重建社會秩序的必要性,最終的政治目的從來不是還原歷史,而是瓦解國民黨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使國民黨永遠背負原罪、永遠低頭道歉、永遠站不直。


在這個敘事戰場裡,民進黨還缺少的一塊,就是「讓國民黨自己承認」。今天鄭麗文前往馬場町悼祭,正好替民進黨補上了這最後一塊。你可以不喜歡民進黨,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打了三十年的敘事戰,鄭麗文只用了一天,便替他們完成最後一步。當國民黨主席親自站上馬場町,鞠躬悼念包括共諜在內的群體時,民進黨這三十年的敘事工程正式封頂,他們不再需要證明什麼,因為你鄭麗文已經替他們佐證了。


更荒謬的是,鄭麗文竟然還把這種動作說成「兩岸和解」。這完全是概念上的混淆。兩岸和解不是用宗教儀式、不是用悼念儀典,更不是以「共同追思歷史悲劇」來建立政治互信。兩岸政治現實與國共內戰時期的敵我架構早已不同,今日的兩岸問題是軍事威脅、灰色地帶行動、情報滲透、國際結構,是當代的國際政治,而不是 1950 年代的階級鬥爭。把「白色恐怖」與「兩岸和平」硬湊在一起,本質上是一種偷換概念——不是和解,而是逃避現實。


真正的兩岸和解,跟你是否去悼念吳石毫無關聯。白色恐怖的冤案該反省固然要反省,但將共諜、滲透者、叛亂行為者統統收進「受難者」框架,並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分向其致意,等於告訴全世界:


國民黨願意承認白色恐怖全部都是政治迫害,也願意讓民進黨的敘事成為台灣的正史。


這與兩岸和平沒有半毛錢關係,與改善藍營選票也沒有半點關係,反而會讓深藍、軍系、保守派、歷史教育者通通心寒。


新選票不會因為你去馬場町而增加,但舊選票一定會因為你這個動作而流失。


鄭麗文最大的錯,不是她的立場,而是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國民黨在台灣有太多可說、可驕傲、可辯護、可強調的政績與歷史資產——而她全都不說。她不是補強國民黨的敘事,而是補強民進黨的敘事;她不是替藍營打開新局,而是替綠營補上最後拼圖。更糟的是,她自己可能還以為自己做了一件「歷史性」「和解性」的大事。


但事實是:


這不是和解,這是投降式承認。

這不是超越歷史,而是遺忘歷史。

這不是戰略,而是失語。


和解不能靠跪姿,政治不能靠自毀,政黨不能靠模糊敵我。如果鄭麗文真心認為國民黨需要走向未來,那她應該做的,是重建屬於國民黨自己的歷史敘事,而不是把自己的政黨交給對手來定義。真正的錯亂,不在馬場町,而在國民黨主席的位置上。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季麟連的沉默,是軍魂在時代中的沉淪


【何啟聖專欄】花放在吳石碑前 香氣飄向對岸——鄭麗文現身秋祭的思考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