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對史詩台片《大濛》的感想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大學教授
動人史詩台片《大濛》21日獲得第62屆金馬獎觀眾票選獎,22日也獲得四項大獎。總統賴清德也偕同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等人前往電影院觀賞該片,導演陳玉勳等人致詞完後,總統也上台透露觀影過程有泛淚,「我很敬佩導演用電影講台灣的故事、唱出台灣的歌」。
在《大濛》中,陳玉勳把手表回轉了70年的40年代,去看那個時代的台灣,白色恐怖之下,一群努力活下來的小人物。一個從嘉義隻身到台北的女孩,帶著兩顆番薯和一只手表,一心只想為哥哥收屍。一個從軍隊退伍下來的車伕,與這個女孩萍水相逢,意外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風景。
「大濛」這名字來自台語「大霧/大濛」,象徵那個看不清未來、時局濛濛不明的年代。女主角阿月(由方郁婷 飾)得知哥哥被槍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迫害),為此從嘉義北上。 她的目標是去尋找姐姐阿霞,並與她一起認屍。在旅途中,阿月遇到了一位三輪車車伕趙公道(由柯煒林 飾), 兩人因緣際會而建立出深厚的友誼。
電影不只是講政治迫害、苦難,還強調 人性光輝面:即使在殘酷時代,也有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懷與陪伴。而「霧」意象(大濛),則象徵那個時代的不確定與迷茫,同時也象徵記憶的模糊與歷史的傷痕。
導演陳玉勳希望藉這部影片,呈現「在黑暗中的溫暖故事」,強調勇氣與愛的重要,如同香港出品的 《車44》,強調冷漠的社會中,也有人見義勇為,挺身而出,為受害者仗義執言。
18世紀愛爾蘭裔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曾說:「惡人得勝的唯一條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觀。」他感受到這個世界完全失去道德勇氣,才會有這麼大的災難,而他只能黯然流淚。
目前世局,我們看到有些流氓大國,仗勢欺人,雖然有人欺善怕惡,但也有人見義勇為。為了建立安全美好世界,希望有更多見義勇為者挺身而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電挖破輸水管 新北土城板橋部分地區暫停水
(51 分鐘前) -
115年金門友善水獺生態服務給付開跑!即日起受理申請
(1 小時前) -
屏東榮服處感謝慈凰慈善文化協會捐贈 暖心關懷啟智院生
(1 小時前) -
竹縣青年淨山行動熱力展開 150志工齊心守護自然生態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