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11-26 | 匯流新聞網

【觀點】學校要你「探索無限」,演算法卻只給一條路


【觀點】學校要你「探索無限」,演算法卻只給一條路


王麗蓉/ESG永續社會創新工作者


十一月,高中校門口貼滿了海外大學榜單。美國常春藤、英國、澳洲、加拿大名校⋯⋯每一張錄取通知書都是家長拍照上傳的素材。然而,當我經過校門時,卻被另一個標語吸引:「韌性,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Resilience ,explores life’s endless possibilities)。


站在榜單前,我忍不住想:當牆上展示的只有海外名校這一種,那些沒上榜的孩子呢?他們的「無限可能」在哪裡?


演算法「綁架」升學選擇


今天的升學選擇,早已被演算法深度介入。


留學代辦的選校系統,要你輸入GPA、托福成績、課外活動,然後演算法推薦「最適合」的學校清單。結果是:所有人都在申請同一批「高CP值」學校。


社群媒體更強化了這種單一路徑。Instagram、Dcard上,演算法不斷推送「名校學長姐」的分享,製造出「進名校等於人生勝利組」的幻覺,形成資訊繭房,讓人誤以為「不出國就是落後」。


家長的Line群組也是一樣。某某學校又有人上常春藤名校,這些訊息在群組裡瘋傳,形成集體焦慮:如果我的孩子沒跟上,是不是就輸了?


演算法把「選擇」變成了「最優化」,告訴我們哪條路最安全、最有效率。但這真的是「探索」嗎?


18歲追求「確定性」?


升學制度本身,也在強化這種「剛強」的思維。


一次考試、一次申請,就要決定未來四年。制度不允許你「不知道」、不允許你「慢慢來」。歐美盛行,高中畢業先去探索人生的Gap year在台灣普遍被父母視為浪費時間,轉系被當作繞路,重來更是「失敗」的代名詞。


於是,一條單一的價值鏈形成了:海外名校優於國內頂大,頂大優於私立大學,大學優於技職。這個價值鏈排除了多少可能性?那些選擇技職的孩子、那些想先工作再進修的年輕人,他們的選擇為什麼總被視為「次等」?


更矛盾的是,學校一邊掛著「探索無限可能」的標語,一邊卻大力慶祝海外名校與國立大學榜單。學生被困在「要探索,但不能失敗」的焦慮中。


這種追求確定性、排除不確定性、只相信單一路徑的思維,正是《道德經》所說的「剛強」,但是這種剛強跟我們想的可能不一樣。


向經典學習「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說「柔弱勝剛強」,不是要我們軟弱,而是要我們有彈性、有開放性、有面對不確定性的力量。


柔弱就是,韌性。真正的強者,不是18歲就確定人生道路,而是能在不確定中持續探索、在挫折中復原並成長的人。就像水,看似柔軟,卻能適應任何容器,穿透任何阻礙。


道德經強調的開放性,就是不把任何選擇定為「唯一正解」。教育也該如此:允許學生「不確定」、允許他們「轉彎」、允許他們「重新開始」。生態學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越高的生態系,越能抵禦外來衝擊。教育生態也需要多元路徑並存。


韌性才是人生的大贏家


也許十幾年後,當這些孩子回頭看,真正決定他們人生高度的,不會是18歲那年拿到哪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是他們有沒有學會「韌性」—那種在變化中適應、在挫折中成長、在不確定中持續探索的能力。


因為真正的好大學,不在校園裡,而是「社會大學」和「世界大學」。


「道可道,非常道」能被說清楚、被定義的「道」,就不是那個真正的、永恆的「道」,一旦你把某個東西「定義死了」,它就失去了流動性和無限可能性,那條通往成功的路,從來不是演算法能計算出來的「最優解」,當我們向道德經學習「柔弱勝剛強」的智慧,我們會發現:教育的本質,不是把每個孩子送往同一個終點,而是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擁有「韌性」,才是人生的大贏家。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比特幣瘋狂的兩年,今年漲幅已吞回


【觀點】永續意識年度測驗:雙十一購物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