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當語言成為武器:賴清德的敘事布局與國民黨的軍購試題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賴清德在最新記者會拋出的「2027 大陸武統台灣」訊號,看似是國安提醒,其實更像是一整套敘事工程的起點。2027 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到,但卻是第一次由民進黨總統在正式場合親口說出。過去只要藍營說 2027,民進黨立即反擊是散布亡國感;現在同一個年份從賴清德口中冒出,反而被描述成「務實的國安視野」。這種敘事的瞬間翻轉,本身就透露了語言的政治性。
真正關鍵不在於賴清德是否相信 2027,而是他選擇用什麼方式把 2027 說出來。他在台灣說危機年份,在美國說 3.3% 的國防預算,在國內政策文本裡則不斷使用抽象安全的字眼──「國防預算」、「提升防衛能力」、「國防支出」──卻幾乎從不說出真正敏感的那兩個字:軍購。這種刻意的抽象化,使一切具體爭議都被藏起來,只要以國防為名,就可以把採購價格、效益、延宕、品質、適用性全部蓋過。
偏偏台灣最近幾年的軍購紀錄,最不能承受的就是「被抽象化」。
如今攤開公開資料可見,台灣對美採購的武器項目中,有多達數十億美元的裝備至今沒有到貨。空軍、海軍、陸軍都有專案延宕,有些武器本應在 2024、2025 便逐批到台,卻被推延到 2027 之後;有些甚至根本看不到交付期程。台灣不是在買防衛能力,而是在等待「未來可能交付」的承諾。對於一個自稱面臨迫切威脅的政府而言,這種狀態只能用荒謬來形容。
而延宕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麻煩的是:台灣所買的武器,往往並非「針對台灣防衛需求研製」,而是美國庫存更新後「剛好可以釋出」的裝備。許多軍事專家形容,台灣常常是在買美國已經不打算留在第一線的兵器;外觀新、型號更新,但骨子裡仍是美軍冷卻後的存貨。這些武器之所以能賣給台灣,理由不是它們最適合台灣,而是它們最適合美國的軍火供應節奏。台灣成為替美國庫存清理的「承接者」,軍購不是建軍,而是吸納美方產線壓力的一環。
在這樣的背景下,賴清德把所有軍購議題包裝成「國防預算」的語言策略,就顯得格外高明。他用抽象、安全、帶有道德優越感的字詞蓋住了最具爭議性的部分,讓質疑武器是否老舊、是否延誤、是否值得、是否適合台灣的聲音,都很容易被歸類成「不支持國防」。語言一旦成功抽象化,真正的防衛問題反而沉入陰影。
而鄭麗文的政治考題,就出現在這個陰影之中。她在德國之聲毫不迴避地質問:「全世界哪個國家願意把 GDP 5% 投入國防?」這並不是拒絕防衛,而是質疑一種會壓垮經濟的預算框架;但當賴清德把軍購全部藏在「國防預算」裡之後,她這一句話瞬間變得容易被扭曲成「反國防」、「親中」、「削弱安全」。她真正反對的是軍購擴張與預算失衡,但語意陷阱讓她每一次發言都可能被扣上不愛台灣的帽子。
她現在面臨的難題,不再是 GDP 5% 這樣遙遠的目標,而是眼前實打實的 3.3%。這個數字今年就要在立法院表決,是一場無法逃離的政治撞擊。她若反對,民進黨就能說她反國防;她若接受,過去批判軍購亂象的立場就被削弱。更棘手的是,台灣的軍購現狀明明充滿延宕、老舊、甚至可能被當作軍火轉嫁出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若沒有成為國民黨敢說、能說、持續說的核心,3.3% 的辯論就會永遠停留在民進黨設定的語言框架裡。
賴清德拋出的 2027,不只是風險預告,更是一份政治試卷;他提出的 3.3%,則是國民黨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題目。語言是他設下的框架,但真正左右台灣安全的,不是數字,而是那一批批到不了貨、或根本不符合需求的武器。台灣若只討論預算,而不討論交貨;只談國防,而不談武器適用性;只談安全,而不談採購品質,那麼整個島嶼只是在語言上武裝,而不是在現實中防衛。
鄭麗文若不能拆解這個語言框架、把軍購問題重新攤開、把「國防」與「軍購」重新區分,她的路線就會被民進黨的敘事壓住。她如果只停在反對「數字太高」的層次,而不直接面對「買不到、買太舊、買太慢、買錯方向」的結構性病灶,那麼「台灣不是 ATM」就只會像一塊漂亮的招牌,而不是一個真正能改變議題方向的政治主張。
國防不是一串抽象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力。
能力不是靠語言營造,而是靠交到手上的武器決定。
要拆穿賴清德的語言工程,必須讓討論重新落在事實上,而不是被迫在他設定的語意迷霧裡作答。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兩通電話讓日相轉頭 讓台人看清國際現實的危機(上)
【何啟聖專欄】兩通電話讓日相轉頭 讓台人看清國際現實的危機(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
-
花蓮榮家老幼同樂採花生 暖心共度農趣時光
(54 分鐘前) -
台泰教育合作啟新頁 明新科大攜手泰國SE-ED集團及LiveABC培育跨國人才
(57 分鐘前) -
食農體驗×高齡互動×在地關懷 玄大走讀新城社區深化學生共學共好
(1 小時前) -
竹縣警竹北分局社區治安座談會 凝聚治安共識、強化社區安全網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