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人格?我們從家庭教育學到什麼?

[周刊王CTWANT] 在這集《歡迎光靈 慢慢聊》中,伶伶、油米與凱莉以真摯的語氣聊起「家庭教育與親情」,這些看似日常的話題,卻隱藏著每一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都曾經歷過的情緒:逃避、抗拒、想念與理解。
凱莉分享了她出國遊學水土不服,身體極度不適時,爸媽飛到菲律賓接她回家的過程。當門被敲開,看到爸媽的那一刻,她的眼淚瞬間潰堤,「我感覺身體瞬間好了20%。」原來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醫生能給的,而是家人無條件的陪伴。
家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後盾
凱莉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過去覺得「獨立」是一種成熟,但真正面對身體崩潰時,還是家人讓她回到「人」的狀態。「我爸媽不是飛去渡假,是飛去接我回家。」那種無聲的愛,無需言語卻有重量。
油米坦言,年輕時也曾幻想搬出去住、享受自由,但隨著年紀漸長,她更珍惜家中那份安穩:「我覺得在家很好,根本沒必要搬出去。」這樣的選擇看似保守,實則是一種對自己需求的理解與接納。
不擅表達愛的父母,也在學習
油米坦言,自己是在一個比較「否定式」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常常聽到的是「你這樣不對」、「你不要這樣做」。她曾一度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愛,雖然內心常受傷,但她後來理解,那並非不愛,而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有限。
伶伶也說,她從小就羨慕別人家庭可以很自然說出「我愛你」,但自己家卻不太說這些話。
她們一致認為,父母給孩子的,不應該只是規範,而是情緒的承接、經驗的陪伴與自由的空間。就像油米說的:「小時候該給愛,長大後該給自由。」
家庭教育塑造了我們的樣子,也帶來選擇的能力
三人也聊到家庭教育對性格的深遠影響。油米提到:「我從小就被訓練要靠自己,很多事不能太依賴別人。」這樣的成長背景讓她變得堅強,但也讓她不太會主動示弱,甚至有時在愛裡顯得防備。
伶伶則認為:「家庭教育不是好或不好,而是我們怎麼回看它,怎麼轉化它。」她提到,有些價值觀是從家庭延伸出來的,例如對愛情的依附、對自我價值的認定,都跟小時候的親子互動有關。
這一集沒有說教,只有誠實的自白與真實的回憶。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樣貌,但在回憶中流動的那份情感,卻總是一樣溫熱。
家的定義,不是豪宅,不是禮物,而是一扇你永遠可以敲開的門。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
豐邑集團攜手霧峰農會 兒童節暖心活動 讓愛綻放每個角落
(17 分鐘前) -
旗津春島沙灘音樂季4/3登場 觀光局邀您免費入場
(19 分鐘前) -
番茄栽植嫁接茄砧「台南1號」 抗病耐熱穩產量
(23 分鐘前) -
名家論壇》吳崑玉/年輕人別再當政黨砲灰
(2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