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崩壞登國際醫學期刊! 內容見急診壅塞、過勞低薪、小腦袋事件

[周刊王CTWANT] 今年初起出現全台急診壅塞惡況,醫護過勞、待遇下滑等問題遲未改善,掀起醫護人員出走潮,醫療量能嚴重吃緊。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日(26日)刊出一篇文章,由中國附醫的李景行、許漱白投書,內容提及護病比高、過勞低薪等等,甚至有政府官員對第一線醫師冷嘲熱諷。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就狠酸,「醫療崩壞因官員顢頇霸道,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
臉書粉專「生醫不科科:研究×生活」今天分享,《刺胳針》有篇文章講述了台灣的醫療困境,今年初因流感與諾羅病毒同時爆發,急診部門出現嚴重超載,加上病房床位短缺問題,有患者因為必須長途轉送143公里才能入住加護病房,最終死於敗血性休克,不久台灣急診醫學會發布緊急聲明,呼籲政府立即採取行動。
然而,有位政府官員卻在社群媒體上對一位疲憊不堪的急診醫師以嘲諷口吻回應,迅速激起民憤。據悉,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曾在今年2月餘Threads上回覆急診醫師的求救貼文,脫口說出「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面對網友指責還回嗆「好吧,你大腦袋,棒棒」。
李景行、許漱白的投書內容也說到,台灣醫療體系的脆弱,早在COVID-19疫情期間暴露出來,在2022年Omicron疫情高峰時,台灣住院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8.2%,而日本僅為12.5%,這主要歸因於重症醫療資源的不足與分級轉診流程的延誤,但台灣至今仍未能從中汲取教訓,也導致當前的醫療危機。
不僅如此,促成台灣醫療體系崩潰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自全民健保推行以來,30年來最大規模的護理人員離職潮。目前醫學中心急診護病比高達1:15,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3倍之多,這意味著每萬人口的護理人員數僅62人,遠低於英國(87位)、美國(120位)與日本(121位),因此78%的護理人員被迫加班工作。
護理師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因過重的工作負荷與不成比例的薪資待遇而出現高耗損率,導致每年約12%的醫療人力流失。由於嚴格的醫療費用控管,醫療人員的薪資多年停滯,自2000年以來實質薪資甚至下滑了18%。
對此,奇美醫院重症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指出,該文章只是「讀者投書」,且文中提到的數字「58.2%」,只是Omicron病人的占比,並不是「死亡率」,死亡率是40.6%(Omicron)和15,2%(Alpha),是重症插管病人,也不是「住院死亡率」,「住院醫師寫文章探討台灣健保,當然是非常值得鼓勵,但是這樣的投書,應該要更嚴謹,最好是有專門的老師指導」。
蘇一峰也表示,「醫學第一名的期刊《刺胳針》發表討論台灣健保下醫療崩壞!急診壅塞,提到一名台灣衛福部官員還網路上嘲笑第一線辛苦的急診醫師,造成民怨四起。林靜儀次長惡行被炎上世界第一的期刊,執政無能醫護無奈,醫療崩壞因官員顢頇霸道,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
屏太百貨母親節重磅回饋滿仟送佰 週週聯名來店禮 首7日滿3萬再贈600
(27 分鐘前) -
高雄煉油廠新書發表會登場 見證台灣石化產業發展
(35 分鐘前) -
(36 分鐘前)
-
黑暗原力覺醒!《黑武士》發光一卡通 點燃星戰迷的熱血傳奇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