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 周刊王

。(示意圖/翻攝unsplash)
夏日戲水意外頻傳! 救生員談「意外落水自救」:仰漂比水母漂更能救命!

[周刊王CTWANT] 炎炎夏日,不少民眾選擇戲水消暑,然而各種溺水意外卻也層出不窮。台灣知名防溺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創辦人張景泓提醒,當民眾不慎落水,選對自救方式才能夠提高生存機率。一般人落水後,可能會選擇耳熟能詳的「水母漂」或「仰漂」2種姿勢等待救援,但事實上「仰漂」比起水母漂,更能提高獲救機率。
近日,張景泓「像一條魚LikeAFish」粉絲專頁發文指出,當民眾不慎在水上遭逢意外,身邊又沒有任何漂浮物可以抓、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上岸時,唯一要做的是:「保存好體力」、「盡可能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別人來救援。
張景泓提到,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最常做的技巧不外乎「水母漂」與「仰漂」。其中又有許多人因為不會做仰漂,會退而求其次做水母漂自救。不過如果發生意外落水時,他其實不推薦民眾做水母漂自救。
張景泓指出,但在真實情境中,水母漂存在5大缺點:
1、即便是有戴蛙鏡的情況下,如果水深過深也看不到底,看不見的黑暗會讓待救者心生恐懼。
2、水母漂在等待救援時必須不斷換氣,容易耗費體力。(假設救援者1小時後抵達,每次水母漂可以閉氣30秒,等於必須換氣120次。)
3、水母漂時,頭浸在水裡,不好觀察四周環境狀況,如果有其他漂浮物可以抱著休息也不容易發現。
4、仰漂比起水母漂有更大的身體表面積露出,比較容易被發現。
5、如果剛好有人划獨木舟、SUP、衝浪、空拍機或任何水上遊憩玩家經過,水母漂因為頭在水裡不易呼叫求援。
綜上所述,張景泓認為如果是有能力做仰漂的待援者,在環境情況允許的狀況下,建議做仰漂待援更優於水母漂。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
彰縣加速災後復建 縣府核定近億災修工程
(23 分鐘前) -
2025創設i美學聯展—從嚮往到實踐:虛實錯位
(26 分鐘前) -
幼童貪嘴偷跑出門 新南警護送平安返家
(27 分鐘前) -
老婦人走路跌倒 公園警協助送醫
(3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