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 周刊王

(圖/氣象署)
「地牛」是台灣獨有?氣象署曝背後原因 各國地震代表動物一次看

[周刊王CTWANT] 拜科學進步所賜,現在的人們知道地震通常是「板塊運動」引起,但其實這是一項距今不到100年前的科學發現,那之前世界各地對地震都有不同的想像。氣象署透露,世界上常見的地震傳說通常是以「動物」為基礎,比如在中國是鰲魚、在日本是鯰魚,在臺灣則是牛,也就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地牛翻身」。
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表示,世界各國常見的地震傳說是以「動物」為基礎,只要支撐大地的動物晃動、翻身、爭鬥,就會引發地震。動物種類因各地文化而異,比如在中國是鰲魚、在日本是鯰魚、在泰國是大象、在蒙古是青蛙、在印度是蛇、在北美洲是烏龜,在臺灣則是牛,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牛翻身」。
「為什麼是牛,不是其他動物?」氣象署說明,其實在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的地震傳說中,就有羊、豬、魚、鹿、熊、螃蟹等動物輪流擔任主角,只是牛依然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卑南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都有「地牛翻身」的神話。
針對相關問題,有學者認為,答案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荷蘭人為了加速開墾,大量引進黃牛和水牛。比起其他動物,仰賴牛隻耕種、討生活的人們,對於牛就懷有特別的感情和敬畏之心,也更能接受『地下住著一隻牛』的說法。」
氣象署提到,1906 年嘉義發生芮氏規模 7.1 的「梅山地震」,傳聞有民眾在地裂之處看見一條牛尾巴,「地牛」的說法逐漸廣傳;到了1990年代,新聞媒體開始頻繁使用「地牛翻身」一詞,牛就此一躍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動物。除了動物以外,在各國的傳說故事中,支撐大地的還有可能是神靈、巨人、繩子、柱子等,只要觸怒神靈、巨人移動、繩柱晃動或斷裂,就會引起地震。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 竹美館《話.畫.看》多元母語繪本共讀台日交流會
(6 小時前) -
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6 小時前) -
UPS貨機降落「發動機擦地冒火花」 機場公司回應了
(7 小時前) -
台日共推全球創新布局 ITIC創新公司與日本丸紅商社簽署合作意向書
(7 小時前) -
2025/08/1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