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5-09-25 | 周刊王

為何不爆破堰塞湖?李鴻源喊「不可能」 軍事粉專提3大經典案例:想做也未必能做

為何不爆破堰塞湖?李鴻源喊「不可能」 軍事粉專提3大經典案例:想做也未必能做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圖/報系資料照)

[周刊王CTWANT]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23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造成下游地區光復鄉嚴重災情,至少17人因此身亡。對此,不少網友質疑「為何不爆破堰塞湖?」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就解釋,堰塞湖規模太大,不可能「爆破整座山」;軍事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則提及3大國際經典案例,強調「暫時不做任何工程介入」反而才是最負責任、也是最無奈的決定。

李鴻源表示,內政部長劉世芳約2週前就親自聯繫他,希望能針對堰塞湖提供專業協助,因此召集了台大、陽明交大等校的水利、土木、地質、水土保持的專家組成團隊,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即時監控及模擬,觀察堰塞湖的狀態並評估因應措施。

李鴻源說到,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約91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不可能隨意爆破、也幾乎無法用工程手段引流,於是團隊選擇以模型做預測,來模擬潰壩的後果,將溢流可能發生的條件、水位超出多少會溢出、流速與衝擊程度、淹水深度與範圍等數據計算出來,提供給內政部,而內政部也根據這份資料預先疏散7、8千人。

李鴻源認為,若可以疏散更多人,或許傷亡能再降低,只是如果沒有事先做這個工作,造成傷亡恐怕更難以想像,實際上要疏散7、8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而這次從颱風警報到溢流的時間太短,只能進行密切監控、關注、疏散、安置。

李鴻源透露,劉世芳再次致電給他表達感謝,強調目前仍有近3000萬噸的水還沒下來,需要持續監控,但現在無法預測堰塞湖會怎麼發展,這取決於花蓮是否會持續下雨等狀況,推測垮掉風險仍高,很難在一週內就回到家園,呼籲災民應盡快撤離,政府也該協助安置、交給專業。

另外,軍事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指出,「堰塞湖」絕非遙遠的自然現象,而是在山區極端降雨、地震、崩塌情境下,隨時可能爆發的潛在災害源頭,但堰塞湖的處理是一門涉及地質學、水利工程學與風險管理的複雜科學,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萬靈丹,每座堰塞湖的成因、材質、規模與所處的環境都獨一無二,最佳的處理方案,仍奠基於科學、嚴謹的現場勘查與風險評估之上。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也分享了近代歷史上3個解決堰塞湖的案例,在1964年4月,位於中亞塔吉克的澤拉夫尚河谷發生大規模山崩,約1500至20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傾瀉而下並堵住河道,形成一座巨大的天然堰塞壩。壩體高度經測量達150至220公尺,若堰塞湖潰決,下游的古城撒馬爾罕的數十萬居民將面臨洪水衝擊。當時蘇聯政府決定以爆破為主,結合機械開挖的方式,控制湖水釋放,並使用約250噸炸藥,清除超過23萬立方公尺的堆積物,在壩體上切出一條深約40至50公尺的人工溢洪道,逐步引導湖水下泄,避免瞬間潰壩造成的毀滅性災害。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提到,2008年5月中國四川汶川發生強震,全區形成257座堰塞湖,其中規模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高達2.5億立方公尺,威脅下游綿陽、江油等城市上百萬人口安全。中國政府緊急動員軍隊與工程單位,開挖導流通道,重型機械負責大規模挖掘,而小規模爆破則用於移除堅硬岩體,確保導流渠深度與寬度符合排洪需求。最終開出一條數百公尺長,10公尺深、7公尺寬的人工溢洪道,並於6月10日成功引導湖水有序下泄,讓水位逐步下降。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說,1959年8月美國蒙大拿州因一場規模約7.3的強震,超過38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堵塞了麥迪遜河,形成了「地震湖」(Quake Lake)的堰塞湖;美國陸軍工兵團評估了使用炸藥爆破的方案,但考慮到堰塞壩體積過於龐大、地質不穩,爆破可能引發更失控的洪水或二次崩塌,最終改採風險較低、但較耗時的機械開挖,動用大量推/挖土機等重型設備,開鑿一條人工溢洪道。花費約1個月,成功在壩頂開鑿出一條寬約76公尺、深達15公尺的穩定泄洪通道,化解潰壩危機。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強調,這3個被寫進教科書的經典案例,是在全球數百個堰塞湖威脅中,極少數具備了合適條件、並且最終成功化解的例子,但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工程人員面對的其實是「想做也未必能做」的巨大困境,包括大型的開挖機具根本進不去、台灣的堰塞湖壩體結構非常不穩定、無法承擔「賭一把」的失敗風險,因此「暫時不做任何工程介入」,全力做好24小時的監控,並制定好完善的疏散計畫,反而是權衡所有風險之後,最負責任、也是最無奈的決定。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