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5-21 | 網路溫度計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找回快被遺忘的端午儀式感!

今年的端午節在5月31日,迎來為期三天的端午連假,你計畫好如何度過了嗎?每到端午節,全台各地不僅有舉辦各式各樣的龍舟競賽,還會開啟每年必戰的北部粽、南部粽之爭,去年《網路溫度計DailyView》盤點過「必做十件事」,除了這些常見的活動,還有其他漸漸被大家遺忘的習俗,像是打午時水、繫五色絲線、喝雄黃酒,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調查端午節必做的10件事,快一起來認識有關端午節的軼聞趣事吧!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提醒您】
◎尊重各宗教主張,民俗傳說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NO.10 貼「五毒符」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FB/臺南八吉境道署關帝廳

貼「五毒符」是一種民間信仰的驅邪避凶方式,所謂的「五毒」在古人心目中指的是五種毒性最強的動物,一般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等動物合稱。民眾通常在端午節前後,會在家門、牆上、窗戶貼上畫有五毒圖案的符咒,藉此達到驅邪避災、防止病蟲害的目的,也具有保平安、祈健康的象徵意義。

NO.9 祭拜水仙尊王

「水仙尊王」是台灣與福建沿海地區民間信仰中的重要水神,與航海、漁業、渡河安全有著密切相關,事實上,水仙尊王並非單一神祇,而是對多位水神的合稱,主要指水神之祖「大禹王」、江神「伍員公」、愛國詩人「屈原公」等掌管水域安全的人物。由於端午節與水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信眾通常會在該節日感念水神的庇佑,希望水仙尊王能夠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漁獲豐收以及祈求風調雨順。

在現代社會,端午節祭拜水仙尊王的活動不僅保留了傳統儀式,也融入了現代元素,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延續與創新。像是每年彰化縣都會舉辦的祈福活動「龍王祭」,是全國獨一無二結合傳統、藝術、觀光的文化盛事,於鹿港龍山寺恭請「龍王尊神」起駕,並迎請主掌水域平安的「水仙尊王」同行,十艘龍舟將會跟著沿路踩街,藉由龍王祭活動,推廣鹿港文化古蹟及深度觀光旅遊,吸引更多民眾一同參與。

NO.8 喝雄黃酒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YT/ Vermilion Bird's

雄黃酒是將黃色粉末狀、一種含有硫化砷的礦物,加入白酒或黃酒中製成的藥酒,具有強烈的辛辣氣味,民間認為「喝雄黃酒」有解毒、驅蟲、辟邪的作用,成為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這個習俗與兩個傳說有關,相傳屈原投江後,百姓擔心魚蝦吃其身,便投入雄黃酒入江,為了驅散水中毒物,另外一個則是與白蛇傳有關,傳說中許仙讓白素貞飲下雄黃酒,導致白蛇顯出原形。

不過由於雄黃含有有毒成分,因此現代多改以外用、香包替代,衛生福利部指出,食用雄黃可能導致上吐下瀉,嚴重者甚至可能損害神經系統及肝、腎、脾和心肌等器官,中國醫藥大學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曾在節目《健康2.0》中表示,食用雄黃與服用砒霜無異,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建議民眾不要飲用含有雄黃的酒品。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提醒您】
◎飲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未滿18歲者禁止飲酒

NO.7 吃午時菜

台灣與閩南地區傳統的重要習俗之一,融合節氣養生、祈福與驅邪觀念,午時菜是指在端午節當天中午所採集的野草、藥草或蔬菜,用以煮湯、泡澡或食用,民間相信這段時間的「陽氣最盛」,草藥效力最強,而常見的午時菜材料大多為艾草、香茅、金銀花、馬齒莧等。這些菜被視為驅毒辟邪的天然良方,象徵能消暑解毒,保佑一家大小身體健康,在正值氣溫升高的端午時節,也正是腸胃、皮膚疾病多發時期,午時菜可作為清熱解毒、除濕利水的草藥,有助排濕降火。

今年「午時菜」進榜,由於草本生活的興起,「午時菜」不再只是老一輩記憶,反而成為現代人探索養生的新方式,有些店家會在端午節前夕推出「清熱草本湯包」、「端午限定午時蔬菜湯」等商品吸引年輕族群的購買。

NO.6 掛艾草、菖蒲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FB/Rosamond Flower 羅絲蔓花藝設計

端午節為正值初夏濕熱交替的時節,因此古人會用具有驅邪驅蟲效果的艾草或菖蒲來「鎮宅辟邪」,艾草的氣味芳香,有抗菌驅蟲的效果,多用來防瘟疫、避邪氣,菖蒲則有濃烈的辛香味,如劍的葉形被古人認為能夠「斬妖除邪」,兩者草藥都有鎮宅安神的象徵意義,合用之後有「艾為陽草、菖為陽木」的加倍效果。

在現代社會中,這項習俗被轉化為多種富有設計感與生活美學的裝飾品,民眾將艾草與菖蒲結合乾燥花束、棉麻繩、藤圈製成有質感的「端午掛飾」,讓傳統文化能以新的形式延續下去。

NO.5 掛香包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FB/如悅心香

掛香包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多出現於端午節,有驅五毒、保身體安康之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香包習俗之一,香包(又稱香囊、香袋)是將中草藥、香料裝入布袋中,縫製成各種形狀,再用繩子懸掛或配戴於身上或空間。香包的香氣大多可以驅蚊蟲、提神,也被賦予驅邪、保平安的民俗象徵,常見的造型有荷包狀、三角形、動物造型、古錢樣式等,節慶時也會出現龍舟、粽子等造型香包。

香包演變至今,不僅有驅邪避瘟之意,更結合文化傳承、生活美學與節慶儀式感,被製作成美觀的吊飾,現代人將其視為一種祈願平安、傳遞心意的象徵,例如考前送「平安香包」、出國送「避險香包」、生日送「幸福香囊」,香包已漸漸成為現代版護身符,是一種充滿文化記憶、情感傳遞與美學實踐的生活物件。

NO.4 打午時水

「打午時水」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之一,在台灣、福建、廣東等地仍有保存,「午時水」指的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即農曆五月初五的「午時」,上午11時至下午1時所汲取或收集的水,民間相信這段時間是天地陰陽交會的時刻,因此陽氣最旺、水氣最純,是天賜之靈水,結合端午節驅邪除瘴、避五毒的傳統信仰,有辟邪、祈福、保健康的功效。

午時水的用途多在洗臉淨身、灑門窗角落、製作香包等,而現代的「打午時水」不再只是一種取水行動,更是對天地節氣、自然規律的尊重與體會,即使無法前往水源,也會象徵性地「打水」,以延續文化信仰。

NO.3 立蛋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立蛋」是端午節最具趣味性與象徵意義的小習俗之一,至今都深受著大人與小朋友的喜愛,經常搭配節慶活動或是學校體驗進行。「立蛋」指的是在端午節當天的中午,嘗試讓雞蛋直立在桌面或地面上,民間相信,端午節是陽氣最旺的時刻,天地氣場穩定,最容易讓雞蛋站立不倒,若能成功立蛋,就被視為好運的象徵,意味著「氣場順利」、「事業穩固」。

隨著時代演變,立蛋多被應用於學校課程或是親子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動手實作中學習地心引力、重心平衡、摩擦力等物理概念,去年台北市立動物園更舉辦「千人立蛋活動」,讓遊客能透過「蛋」認識動物園兒童動物區「快樂雞莊」的設置理念,吸引不少民眾到場體驗,成為了促進親子互動的現代活動。

NO.2 划龍舟、看龍舟大賽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翻攝FB/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

端午節與龍舟之間的關係相當深厚,兩者在歷史、文化、民俗與現代意義上都緊密交織,龍舟不僅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更承載了紀念、信仰、祈福與團結精神。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遭奸臣所害,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當地百姓聞訊後,划船尋找其遺體並敲鼓驅魚,該舉動演變為現今的龍舟競渡,龍舟因此也成為了勇氣、團結與進取精神的象徵。

現代社會的龍舟已融入運動競技、觀光活動與國際比賽,不僅可以凝聚地方認同與榮譽感,還能讓民眾體驗水岸的年節熱鬧感與文化魅力。

NO.1 吃粽子、包粽子

每到端午節,就是容易掀起南部粽、北部粽戰爭的時刻了,對台灣人來說,這不僅是口味與作法之爭,更是文化、飲食習慣、生活背景的展現。粽子的起源來自於戰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後,百姓為防止魚蝦啃食屍體,將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這項習俗流傳至今已變成家族團聚、親情傳遞的具體行動。許多家庭會在端午節前夕,全家一起準備、包粽、分送親友,粽子也成了節慶送禮的代表之一,象徵祝福與關懷,而粽子所擁有的強烈地域性與多樣性,結合台灣人獨有的台式幽默,讓「粽子大戰」成為節慶中最有親切感的飲食辯論之一。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5月12日至2025年05月11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吃粽子、立蛋...端午節必做十件事揭曉

看更多網路溫度計文章
北部粽=3D油飯?南部肉燥飯都加糖?10大讓南北開戰的食物
2025年超狂請假攻略!連假、台股休市日懶人包 聰明安排爽放長假?
電鍋蒸粽也耗電?台電揭兩大NG行為 在家吃粽省電又安全!
解凍即食超方便!十大人氣冷凍包子品牌 量販賣場就能買
懶人包/518國際博物館日!多家場館免費參觀 全台資訊一次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