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海鮮怎麼來的?鬼頭刀捕捉流程揭密
餐桌上的海鮮怎麼來的?鬼頭刀捕捉流程揭密
您在這裡
文:曾椲涵 (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專員)
上一篇我們講到東海岸當紅明星——鬼頭刀從古至今的各種吃法,你是否有想過這麼兇猛、美麗又兼具美味的生物是如何從汪洋大海中被捕上岸呢?
一條鬼頭刀的由來:延繩釣
延繩釣是鬼頭刀最常見的捕撈漁法,台語俗稱為「放棍」,主要漁具則稱為「棍」。延繩釣主要由一條長達數百公尺至數公里長的主幹繩(主棍)、主棍每隔數公尺附上的百來條支繩、支繩末端綁著魚鈎能掛上的釣餌,以及幹繩上用來控制整條棍的深度的浮標和重錘所組成。以鬼頭刀為例,其捕撈範圍主要在海面表層,所以就是用「浮棍」來作業。
漁法的作業方式是願者上鉤,船長們精心選擇適合的漁場後,會將一條長至五公里的幹繩及掛著餌料的釣鉤投放入海,靜待漁獲上鉤,浮棍的目標魚種通常以鬼頭刀、鮪魚、旗魚為主,根據目標魚種的大小不同,所使用的魚鉤大小及幹繩與支繩的粗細也需不同。
若有機會走在漁村小鎮,可以看到漁港邊或是討海人家門前擺著一簍簍的延繩釣漁具,延繩釣的幹繩與支繩會一綑一綑地放置在圓桶中,魚鉤一個個整齊地排列在圓桶邊緣。在出海前,漁民們會先將漁具拿出來整理一番,由於上次海上作業時可能會有斷裂或打結的情況,第一步便先順理漁繩中的結,同時檢查是否有生鏽斷掉的魚鉤,將這些魚鈎淘汰後,重新綁上新的魚鉤,穩穩地卡在桶邊的凹槽裡,再依序將漁繩一綑一綑整齊放進桶中,這就是漁人口中的「清棍」。
除了漁具以外,延繩釣另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魚餌了。延繩釣的餌料大多使用冷凍的魷魚、秋刀魚、鯖魚等,但鬼頭刀更偏好活餌,因此有時甚至會使用虱目魚來作活餌,但一隻活餌要價12元,還得養在活艙中,成本高上許多。一般的延繩釣漁民還是會選擇冷凍魚餌,有些人則是穿插幾隻活餌在一般冷凍餌中,希望能夠增加鬼頭刀上鉤的機率。
出發放棍去!延繩釣作業過程大揭密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船長們隔天凌晨兩點就必須出港,準備搶先到好漁場佔位置。因為延繩釣的漁繩範圍長達五公里以上,為了避免與其他漁船之間的漁繩勾結纏繞,還有海流海浪的漂動範圍,船與船之間下棍作業必須間隔七公里以上。在鬼頭刀旺季時,漁民們為了搶到好流水的最佳漁場,必須更早出海排隊。等待的時間除了將所有工具一切準備就緒,也會聽到船上無線電中彼此確認作業範圍的對話,準備「落棍」。
Step 1:落棍
凌晨三點至四點左右,漁人開始下鉤 (落棍),首先會將綁在漁繩頭的網位儀(鳥仔) 投放,開啟下鉤的工作。經驗豐富的船長會以慢速緩緩前進,船員同時在船尾將支繩上的魚鉤掛上餌後拋至海中,作業中船員必須全神貫注,若是有一個閃神,不只釣線可能會糾纏打結,失控的魚鉤也可能會劃破皮膚傷到自己。在放完所有魚鉤後,最後放下主繩尾端的網位儀就完成下鉤了!通常平均一艘小船放三到五桶,每桶作業大概花二十分鐘,須在天亮之際放完,因為船長說此時正是鬼頭刀覓食的時候,所以漁民們才必須在魚兒起床之前準備就緒。
接下來就是耐心地等待。整組浮棍在海面隨海流漂流,船隻需跟在漁繩附近,船長利用船艙內的螢幕顯示器,觀看網位儀回報的位置。從遠遠的海面上,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幹繩,幹繩上有綁著旗幟的浮球,連接著其他在海面上載浮載沉的浮球,靜靜地在海面等待鬼頭刀上鉤。若有機會在鬼頭刀盛產季節的凌晨時刻經過花東海邊,可以在晨曦中見到漁火點點的景色,都是努力與海拚搏的討海人們。
Step 2:起棍
等待一段時間後,船員們準備開始收回釣鉤,這個動作俗稱為「起棍」,起鉤時利用船上的揚繩機,用機械動力將主繩捲上來,船員則在一旁處理支繩。
沒有漁獲時,船員將沒被吃掉的魚餌解下後拋回大海;若是遇到上鉤的鬼頭刀,船員則先停止揚繩機、徒手將漁線拉至船舷邊(從繃緊的漁線可以感受到鬼頭刀驚人的力道),再利用長勾竿將鬼頭刀拉上甲板,此時鬼頭刀仍奮力掙扎著,船員必須快速壓制牠,若面對體型大的鬼頭刀,甚至需要敲打頭部,使其迅速死亡,保存肉質也縮減其痛苦的時間,最後再將漁獲妥善收在船上的冰箱保冰。
延繩釣作業流程大揭密紀錄影片(點擊圖片連結至YouTube觀看)↓
願者上鉤 永續的傳統漁法
運氣好的話,每桶幾百鈎總能釣上數十隻以上,但遇到海況差的時候,可能連一隻鬼頭刀都沒有。近年來漁獲越來越少,捕捉到的鬼頭刀體型也比以前更小,一趟出海下來,漁獲販賣的收益是否能平衡油料、餌料及人事成本,一直都是漁民頭痛的問題。延繩釣作業耗時又費工,還有逐年增加的成本,讓人不禁好奇為何漁民會堅持放棍呢?老船長只用一句簡單的回答道:「因為對海洋環境比較友善。」
網具漁法的捕魚效率比較高,尤其是近海流刺網,讓經過的大小魚都無法逃脫,甚至連經過的海龜、鯨豚等非目標魚種的海洋生物也會因中網而溺死。談起網具漁法,船長臉色沉重許多,不禁嘆息道:「這樣以後怎麼還會有魚?」
延繩釣是釣鉤,由魚群主動咬餌來捕獲,相對於魚兒路過就被卡住的網具,對所捕獲的海洋生物較有選擇性,即使還是有可能會有鯊魚或是其他魚類上鉤,但上鉤的主要還是目標魚種。加上延繩釣的漁船在落棍和起棍後都會完整將漁具回收,減低廢棄漁網在海中變成死亡之牆的機會。
高成本低收穫 考驗友善漁法的永續性
十幾年前,台灣的討海人缺乏年輕人加入,轉而雇用中國漁工。當時中國漁工在農曆春節、端午節仍會回鄉放假,漁季有明顯的淡旺季,海洋也得以有休息的時間。但近年來開始引進東南亞漁工人力後,船家一年十二個月都必須要負擔外籍漁工的薪水,有了更高的人力成本壓力,漁船一年四季都必須要出海作業。
「每一天都出海,只有颱風天沒辦法出海而已,就是要多少抓一些給外勞的薪水啦!」船長這麼形容近年的漁業活動變化,使得海洋資源越來越少,更沒有修復喘息的時間。
但是出海捕魚就一定會有收入嗎?細數延繩釣出海作業的成本,一箱魷魚餌料近1800元、一次用掉三箱就要近6000元,再加上出海一趟的油錢、冰塊、人力成本超過上萬元,這樣的高成本低收穫,正考驗著對海洋環境友善的漁法。
地方自主發起 產官學界合力踏出永續漁業第一步
近年來,成功新港漁會自主發起新港地區鬼頭刀的「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邀請漁民、加工廠及貿易商籌組鬼頭刀FIP工作小組,並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協助計畫事宜,同時邀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王勝平參與鬼頭刀族群科學研究,作為漁業改進計畫推動的科學依據,這是朝向漁業永續利用所踏出的第一步。
然而實際訪問在地漁民,雖然整體的鬼頭刀漁價因為FIP而變得更穩定。但對於參與FIP管理辦法的漁民,販售的漁獲收入並沒有直接受益。漁販在挑選漁獲時,價格還是以新鮮度來評比,並沒有特別考量船長們是否有遵照FIP管理辦法。如果要讓守法愛海的漁民能持續支持好的漁業制度,還是要更積極的保障他們的權益。
或許台灣在踏往永續漁業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目前根據王勝平教授最新的鬼頭刀族群科學研究顯示,改變的契機點是存在的。這部分我們會在下一篇與大家一同探討。
※ 本文原刊載於「成功海洋環境教室」,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這篇文章 餐桌上的海鮮怎麼來的?鬼頭刀捕捉流程揭密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寶林中毒案重症唯一倖存者 舉辦音樂會向醫護與社會致敬
(10 分鐘前) -
基隆寵物銀行整建改善缺失 估農曆年後開放
(30 分鐘前) -
明起2波境外污染物移入!全臺空品亮橘燈 環境部示警:連續影響4天
(43 分鐘前) -
農業部擬增禁飼養物種 動團憂收容量能
(53 分鐘前) -
台IPO有望再創高 集團小金雞募資不容小覷
(5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