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1° )
氣象
2019-05-07 | 環境資訊協會

國際級報告:人類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網快要撐破,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國際級報告:人類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網快要撐破,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黃鈺婷、鄒敏惠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人們的生活與生態系連結緊密,彼此間的交互影響也是錯綜複雜,往往難以從單一領域的研究窺見全貌。聯合國旗下研究機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三年前便開始進行一份史無前例的跨政府、跨領域研究報告,探究大規模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背後原因,以及未來可能的幾種情境。


該報告發現,現在大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其中許多是數十年之內就可能滅絕,這個數字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刻都要多。



聯合國繼2005年後發表最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評估報告。


物種流失快速 報告期盼各國政府立即行動


這份聯合國「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評估報告」(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的重要性,外界比擬為去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地球暖化1.5°C》報告,同樣替人類社會敲響警鐘。報告作者也期待,各國政府能夠因此起而行動,這也是報告的結論性建議之一,現階段最迫切需要的是從個人、政府層面,甚至整個經濟模式的改變。


法國生態環境部長戴扈傑(François de Rugy)也將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變遷相提並論。他說,不像全球日益升溫眾人皆有感,生物多樣性一點一滴的流逝,是「一場更安靜的危機。」


IPBES主席華森(Sir Robert Watson)表示:「IPBES的全球評估報告匯集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充足的證據,呈現不祥的預兆。人類與其他物種賴以為生的生態系,其健康程度正以比過往都快的速度劣化中。我們正在耗損的正是經濟、生計、食物安全、健康與生活品質等的基本根基。」


「這份報告也告訴我們,現在改變也還不遲,前提是我們現在就從地方到全球等各個層級開始改變。」


不只是生物多樣性報告 經濟、社會科學跨領域交錯影響


IPBES全球評估報告是有史以來最全面性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也是該領域第一份跨政府報告,以指標性的2005年《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為基礎,引入創新的證據評估方法。


過去幾週,全球頂尖科學家與130多位國家代表在巴黎開會,替報告的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PM)完成最後修訂,並在巴黎當地時間6日下午1時召開記者會正式對外公布。完整報告全文會在今年稍晚公布。


這份報告多達1500頁,由145位來自50個國家的專家作者花了三年時間彙編而成,並有其他310位撰稿人參與其中。報告系統性地回顧了約1萬5000筆科學和政府資料,評估過去50年間的變化,以全面性的角度敘述經濟發展路徑以及其對自然的影響,並描繪未來數十年一系列可能的情境。


與前一份2005年報告不同的是,最新報告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探討原住民和在地知識。


報告排序五大直接因素 土地與海洋利用影響最劇


為了提高報告的政策相關性,報告作者群首次以全球尺度深度分析現有證據,依序列出目前五大改變自然、相對劇烈衝擊全球的直接因素。由高至低依序分別是:一、土地與海洋利用變遷(changes in land and sea use);二、直接且過度利用野生物(direct exploitation of organisms);三、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四、污染(pollution);五、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至於自1970年以來暴增的全球人口(37億增至76億)則較具爭議,報告列為間接因素。其他還有過去50年增長十倍的全球貿易量、富裕國家消費的商品總量、供應鏈、經濟成長至上、破壞性的補貼政策,以及新興科技等,都對自然資源需索無度。


報告顯示,1900年以來,大部分主要陸域原生種平均族群量至少下降了20%。超過40%的兩棲類、約33%的造礁珊瑚,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都處於受脅情形。目前對於昆蟲的狀況較不清楚,但既有的證據支持有10%的昆蟲處於受脅狀況。從16世紀以來,至少680種脊椎動物已滅絕;而截至2016年,超過9%供食物與農業使用的哺乳類馴養品種已遭滅絕,剩下的品種中至少有1000種仍受滅絕威脅。


報告指出,1980年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一倍,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至少0.7°C,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深達遺傳層面,未來幾十年還會繼續加劇。甚至在一些個案中,氣候變遷因素會超過土地與海洋利用變遷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安全網將撐破 「愛知目標」過半宣告失敗


儘管在自然保育和政策實施方面有所進展,但報告也發現,就目前的發展軌跡仍無法滿足保育和永續利用自然以及實現永續性的全球目標,2030年及之後的目標只能通過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因素實現。


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子目標中,只有四個有部分良好進展,因此在2020年期限前,大部分的目標是無法達成了。目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負面趨勢將影響80%(44個目標元素中的35個)永續發展目標的進展,這些目標與貧困、飢餓、健康、水資源、城市、氣候、海洋和陸地有關(永續發展目標1, 2, 3, 6, 11, 13, 14和15)。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經濟、安全、社會和道德問題。


評估報告的共同主席有來自阿根廷的迪雅茲(Sandra Díaz)、來自德國的塞特勒(Josef Settele)與來自巴西與美國的布朗狄茲歐(Eduardo S. Brondízio)。


塞特勒指出,「生物多樣性與自然對人的貢獻是我們共同的襲產,也是維繫人性最重要的『安全網』,然而這張安全網卻即將要被撐破。」


挑明錯誤的化石燃料、農業補貼 報告預期既得利益者反彈


報告強調,改變是連動的,且整體社會經濟模式都必須重新思考、走向轉型。「藉由『革命性變革』(transformative change),我們仍可保護、復育與永續地利用自然,而這也是達成許多全球目標的答案。所謂革命性變革,指的是對技術、經濟與社會層面的典範、目標與價值,進行徹底且系統性的重組。」最顯而易見的是GDP至上的思維、以產量導向的農業補貼,以及化石燃料補貼政策。華森舉例,綠色資本、綠色GDP等概念都可以是改變的開端。


不過華森也表示,「IPBES全體會議的會員國都承認,推動革命性變革勢必會面對既得利益者的反對,但這些反對意見可以因為更廣大的大眾利益而被克服。」


華森進一步說明,報告的目標對象並非民間環保組織或相關政府部門。「我們不只是向環境部長呼籲,更需要執掌農業、交通運輸和能源部門的重視,因為他們才是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背後推手,必須為此負責。」


華生補充,報告的重點不在於保護單一明星物種,也不在於保護特定地區,而是著眼於整體變遷過程中的系統性推力,例如消費與交易行為。


報告估計,未來一年半是關鍵時期,因為各國領導人將在2020年的兩場重大會議中,確立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兩大解決方案。


這兩場會議分別是由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與會者將在昆明討論出新的20年目標,取代2010年的愛知目標。接著登場的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屆時各國將修正巴黎協定目標,主辦國目前還未定案,可能是英國、義大利、比利時或土耳其。


IPBES主席華森過去曾任IPCC主席。對於生物多樣性流失和氣候變遷兩大議題,他投書《英國衛報》直言,「若無法一起解決,就是都解決不了。」




【報告的其他重要發現】


1. 3/4的陸域環境與66%的海洋環境都已因為人類活動而劇烈改變。通常在由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所經營管理的區域上,這樣的破壞趨勢較不嚴重,或甚至可免受破壞。


2. 超過1/3的陸域面積與接近75%的淡水資源現在都用於生產穀物與蓄養牲畜。


3. 自1970年以來,農業穀物生產價值已提升約300%,原木砍伐量提升約45%,以及全球每年約提煉出600億噸的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將近是1980年以來的兩倍。


4. 土地劣化造成全球23%的土地面積生產力下降;由於授粉昆蟲減少,每年全球穀物高達5770億美元的產值暴露在風險之中;受到海岸棲地與保護受破壞的影響,1到3億人活在越來越嚴重的洪水與颶風風險中。


5. 2015年,有33%的海洋魚群被過度捕撈、60%是在最大產量上永續捕撈,只有7%是未充分捕撈。


6. 都市地區的範圍從1992年以來,成長超過兩倍。


7. 1980年以來,塑膠污染的情況增加十倍;每年3到4億噸重金屬、溶劑、有毒沈澱物和其他工業產生的廢棄物,被排入水域之中;排放到海岸生態系的肥料,造成超過400個海洋「死亡區」(dead zones)出現,面積超過24萬5000平方公里,比英國國土面積還大。


8. 在評估報告中,除了有計入革命性變革的情境之外,在報告中模擬的每一種政策情境下,雖然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自然的負向發展趨勢都會因為土地利用變遷、剝削生物有機體與氣候變遷等因素加劇,而持續到2050年及以後。


參考資料



IPBES Global Assessmen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by teia on Scribd



這篇文章 國際級報告:人類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網快要撐破,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