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19° / 19° )
氣象
2019-06-11 | 環境資訊協會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整理:彭瑞祥

台灣北海岸位於核二廠入水口野柳國聖埔海域的珊瑚群聚(GPS:250 12.249’N; 1210, 40.794’ E)發生明顯的珊瑚大白化。從路邊就可清楚看見位於水深1-5米的珊瑚呈現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現象。這是北台灣珊瑚群聚首次紀錄到大規模的珊瑚白化!





這次紀錄野柳珊瑚白化的中研院生多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今年5月開始在西太平洋的熱浪都集中在東亞大陸的邊緣,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沿岸、台灣周邊以及南中國海北部。這樣異常的高溫不僅在接續的幾個月創下台灣氣溫的高溫紀錄,也使得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的全球珊瑚白化監測針對台灣北部、南部墾丁與東沙環礁發布一級的珊瑚白化預警。


陳昭倫提醒,台灣北部珊瑚群聚的一級白化預警與發現大規模珊瑚白化,是史無前例的。


他解釋,台灣北部或是東北角位於較高緯度(>北緯25度),是屬於「非礁型」的邊緣群聚,與墾丁、東沙、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典型珊瑚礁」不同點在於,北部與東北角常年的水溫較低,因此較不易暴露於高溫所造成的白化風險中,所以在過去的珊瑚白化事件都集中在低緯度的珊瑚礁(如墾丁、東沙、綠島、蘭嶼等),而不見於北部與東北角的珊瑚群聚。


因此,台灣北部與東北角這樣的非礁型群聚,也被認為是珊瑚與珊瑚礁共棲生物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水升溫衝擊,可以遷移的「避難所」。


陳昭倫表示,研究團隊從2000年起就將野柳國聖埔的珊瑚群聚設為長期生態監測的海域,相較於2005年5~8月水深3米平均水溫為27.38°C,今年同時段的平均水溫為28.36°C,最高溫則飆到33°C。這是該海域過去15年被記錄到最高與持久的夏季高溫。這次紀錄到白化珊瑚總共11科22屬的石珊瑚與軟珊瑚,其中以鹿角珊瑚科的細枝鹿角珊瑚和萼柱珊瑚群體白化比例(>50%)最高,同時亦是白化程度最為嚴重,其次為軸孔珊瑚科與繩紋珊瑚科。


陳昭倫進一步表示,高緯度珊瑚白化顯示,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水升溫已經不只侷限於衝擊低緯度熱帶珊瑚礁,例如台灣的墾丁或是東沙環礁,還是2016、2017連續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的澳洲大堡礁。


他認為,此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對可能扮演「避難所」的台灣北部與東北角海域珊瑚群聚衝擊,必須持續觀察與監測,也希望入秋後海溫開始降低能夠減緩後續的衝擊。


陳昭倫最後表示,相關後續科學資料收集與分析將撰寫成學術文章,投稿至國際學期刊。



典型珊瑚礁 vs 非礁型群聚



台灣島位於亞洲大陸的邊緣,是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交界,同時周邊海域有黑潮、南中國海海流、中國沿岸流等複雜洋流系統的影響,造就台灣島與周邊小島擁有豐富的珊瑚群聚的發育,不僅有超過300種的珊瑚物種,而珊瑚所建構的生態系涵養的珊瑚礁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而珊瑚和珊瑚礁的發育受到海溫的影響,礁體發育必須在水溫攝氏18度以上,形成典型的「珊瑚礁」,而在水溫低於18度以下的岩石上只有「非礁型」的珊瑚群聚。
台灣周邊海域珊瑚礁主要分佈於:小琉球、墾丁、綠島、蘭嶼、台東、花蓮、東沙環礁、南沙太平島。
非礁型珊瑚群聚:澎湖群島、北海岸、東北角、北方三島、基隆嶼。(資料提供:陳昭倫)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白化肉質軟珊瑚。陳昭倫提供。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白化的微孔珊瑚群體。陳昭倫提供。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白化大型桌狀軸孔珊瑚。陳昭倫提供。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嚴重白化的叢狀軸孔珊瑚。陳昭倫提供。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野柳海域白化的珊瑚群聚,萼柱珊瑚為主。陳昭倫提供。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嚴重白化的平鋪狀軸孔珊瑚。陳昭倫提供。




野柳海域白化的珊瑚群聚,細枝鹿角珊瑚為主。陳昭倫提供。


這篇文章 海洋暖化警訊 北台灣海域首次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