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1° / 27° )
氣象
2019-06-25 | 環境資訊協會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報導

還記得《老鷹想飛》裡的黑鳶嗎?林務局與台灣猛禽研究會2018年合作推出另一部以老鷹為主題的生態紀錄片《城市遊俠——鳳頭蒼鷹》,由新銳導演王喆宣製作,記錄鳳頭蒼鷹在城市落地生根的種種樣貌。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鳳頭蒼鷹已悄悄成為都市的新住民。圖片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


新導演新視野 珍貴畫面傳遞保育正能量


大約15年前,研究人員首次在市區發現鳳頭蒼鷹的蹤跡,為了認識牠們在都市裡怎麼生活,2013年台灣猛禽研究會與林務局合作,針對都會地區的鳳頭蒼鷹展開調查研究,將研究過程與畫面製作成紀錄片《城市遊俠——鳳頭蒼鷹》,25日在林務局舉辦首映會。


台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林思民表示,鳳頭蒼鷹是少數適應都會破碎棲地環境、並且穩定繁衍的猛禽,這部紀錄片希望能藉鳳頭蒼鷹的例子,跳脫過去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悲情印象,帶給觀眾正向能量。林務局長林華慶也盛讚導演能跳脫傳統生態紀錄片的框架,以明快活潑的節奏,穿插各種科普知識,帶領觀眾認識城市裡的新鄰居。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珍貴的生態畫面,要靠長時間耐心等待與豐富的野外經驗,才能呈現在觀眾面前。圖片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


在紀錄片中,能看到鳳頭蒼鷹獵捕、進食、甚至在公園水窪洗澡的珍貴畫面,團隊經過申請,也在巢位安裝攝影機觀察鳳頭蒼鷹的活動模式,讓觀眾近距離看到牠們的各種面貌。王喆宣表示,雖然在都市拍攝野生鳥類,已經比在野外容易許多,但是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和豐富的野外經驗仍然不可或缺,往往等待六到八小時,才能拍到五秒鐘的可用畫面;生態紀錄片和一般傳統紀錄片的製作時間相比,幾乎是十倍甚至近百倍的時間差。像片中拍到的鳳頭蒼鷹打獵的珍貴瞬間,就是由經驗豐富的攝影師蕭啟仁捕捉到的。


食物豐、天敵少 鳳頭蒼鷹的城鄉差距


片中指出,鳳頭蒼鷹是台灣唯一適應都會區破碎棲地的日行性猛禽。在都市,由於雛鳥的天敵較少(蛇、猴子),加上麻雀、溝鼠、鳩鴿科鳥類等食物來源相當充足,讓鳳頭蒼鷹得以在人口密度高的都會區安身立命。台灣猛禽研究會在台北、台中兩個都會地區調查,發現幾乎每一個公園就有一對鳳頭蒼鷹築巢繁衍,2017年的繁殖季,在台北都會區就有10對,而在台中市區則有17對。


研究團隊也觀察到「城鄉差距」現象,林思民指出,鳳頭蒼鷹在都市的繁殖成功率高達八成以上,相較於野外的繁殖成功率約六成。除了食物充足、天敵較少以外,都會區的鳳頭蒼鷹繁殖季節平均較野外提早了一個月,恰好避開颱風高峰期,也是一項重要因素。另外,也因為都市的獵物們會避開人類交通尖峰時間活動,連帶影響移居都市的鳳頭蒼鷹,出現了不同於野外的活動時間模式。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林思民表示,台灣猛禽協會的工作就是把鳥和人連結在一起。攝影:林睿妤。


都市移民的美麗與哀愁


然而,移居都市的鳳頭蒼鷹,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專員楊明淵指出,都市中老鼠與鳩鴿身上所帶的病菌較多,是一項隱憂;另一方面,都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大大提高了離巢幼鳥的生存風險——撞擊、車禍、樹木修剪讓雛鳥落巢,是城市中鳳頭蒼鷹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此外,都會區可供築巢的大樹有限,雖然繁殖成功率高,但是離巢的亞成鳥很難找到新的棲地築巢,只能往郊外淺山移動。楊明淵表示,離巢後發生意外、或找不到棲地築巢,是城市中鳳頭蒼鷹最大的困境,約有三分之一的亞成鳥死於意外,而其餘三分之二則成為「無家者」,在都市中流浪或往野外遷移,只有極少數幸運的個體能夠等到巢位,繼續在城市裡定居繁衍。


民眾生態意識強化 都會生態是未來努力方向


儘管並非一帆風順,但是在都市中出現穩定的高階掠食者族群,對城市居民來說,仍然相當振奮。林華慶於首映會致詞表示,從台灣藍鵲、領角鴞、到鳳頭蒼鷹現蹤城市,他認為近30年來都會區生態的轉變有跡可循——隨著生態意識的提昇,居民對野生動物的友善程度提高了;都會的公園綠地,過往使用園藝觀賞植物,近年也逐漸趨向自然化、同時適度保留落葉堆,提供了底層物種生存的微棲地;加之前人植樹,到如今高大成蔭,提供了合適的巢位棲地。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楊明淵(手持麥克風者)表示,離巢後發生意外、或找不到棲地築巢,是城市中鳳頭蒼鷹最大的困境。攝影:林睿妤。


在過去的印象中,都市是水泥叢林,毫無生態可言,然而這些野生物種的出現,或許能視為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開始和解的微小契機。林華慶進一步表示,30年來,都市從過去一味的開發、水泥化,慢慢加入了綠島、綠帶的思維,透過校園、公園與其他綠地的規劃,形成都市綠網,創造多樣的微棲地環境,希望即使是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地區,也能讓人與野生動物都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親近野生動物 從理解與尊重開始


在都市裡,人們依循人行道、斑馬線行走,而都市裡的鳳頭蒼鷹,也隨著行道樹、公園學校的大樹所形成的「空中綠色廊道」,建立自己的生活圈。都會居民對野生動物的態度日趨友善,也往往充滿好奇,藉由理解牠們的生理習性,才能知道如何安全地與其共享生活空間。


台灣猛禽研究會提醒,不要過度接近、打擾巢區。倘若撿到受傷的鳳頭蒼鷹,務必記錄時間、掉落地點,再通報救援,才能在救傷恢復之後放回原處。5月是繁殖季節的尾聲,雛鳥約在兩週後離巢,屆時位於大安森林公園的巢位直播也會結束,想要更了解這些敏感又特別的新鄰居,可以把握剩下時間觀看巢位直播,目睹鳳頭蒼鷹幼鳥在巢內生活的可愛模樣。





《城市遊俠——鳳頭蒼鷹》預告片。影片來源:林務局。


相關連結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這篇文章 鳳頭蒼鷹現蹤 紀錄片展現城市生態正能量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