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生物多樣性——城市生活實現生物多樣性友善的七個方法
我們可以從電腦螢幕看見世界美景,卻無法看見身邊的自然生態。其實,都市人缺的或許不只是自然環境,更需要的是一個把自然「看在眼裡,放在心裡,行在手裡」的一套價值觀。
至 2019 年六月,六都的人口約佔台灣總口數的七成,且都市規模在近十年來也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普遍且高度都市化的情況之下,都市和自然生態於是就變成兩個聽起來毫不相關的概念,住在都市的人們,也慢慢習慣將自己置身在「自然」之外。
關於如何過一個生物多樣性友善的城市生活,我們整理出以下七點與你分享。
都市生活牽動全球氣候暖化和自然生態
至 2019 年六月,六都的人口約佔台灣總口數的七成,且都市規模在近十年來也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普遍且高度都市化的情況之下,都市和自然生態於是就變成兩個聽起來毫不相關的概念,住在都市的人們,也慢慢習慣將自己置身在「自然」之外。
事實上,每個城市角落,像是公園、河濱、廢棄/閒置空間、行道樹,其實就是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間。只需要利用一個午休的時間,散步到公園、坐在行道樹下,可能會發現八哥啄食著路人留下的餅乾、赤腹松鼠在枝頭穿梭、黑冠麻鷺在草地上尋找食物……「自然生態」確實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都市裡頭。
都市對於整體自然環境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大型城市的面積只佔陸地表面積的3%,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卻占了整體用量的75%,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占了全球年度總排放量的80%。此外,城市的擴張也讓動物棲息地減少或是變得零碎,使得動物們被迫搬家。不論是在能源使用、糧食需求、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使用……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在都牽動著全球生態環境。也就是說,地球正在發生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和都市裡食衣住行等等日常絕對脫不了關係。
方法一、成為公民科學家
生態不僅僅出現在森林、田野、溪流等等的「大自然」裡,身在都市,只需慢下腳步、視線隨意飄移到平常沒有注意過的地方,應該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生物和我們住在一起!」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概念就是要借重群眾力量,透過拍照或錄音等方式,將生物出現的紀錄上傳到指定平台,幫助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取得大量的資料,也能補足科學家的資料空缺。目前最多人參與的就是 iNaturalist 平台和 eBird Taiwan ;原本只是單純分享野生動物車禍事死亡事件的路殺社(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甚至因此揭露出狂犬病、禽流感以及高毒性的農藥不當施用等等問題。
若想要了解自己究竟看到了什麼動物或植物,不妨利用手機的拍照功能,透過 iNaturalist 認識他們,順手上傳,替台灣的生態資料多加一筆資料!
方法二、打造居家或辦公庭園、綠陽台、綠屋頂
都市化以及都市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著棲息地流失、劣化、破碎化,而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都市中的「熱島效應」也讓人熱得受不了。如果能把家裡或辦公室的空間讓一點出來,種植具有吸附二氧化碳能力的綠色植物,不但可以替「減碳」提供棉薄之力,同時也可以為居家生活提供隔熱功能的緩衝。
此外,打造自家的城市綠點,另一目的是希望可以提供生物棲息的空間。例如「庭院打造生命倫敦(Garden for Living London)」計畫,就是號召倫敦300萬座私人庭院加入行動,讓自家後院也成為野生物保護地。在進行綠化工作以前,建議可以先簡單觀察一下周遭的生態環境,或是查詢相關的生態調查資料,並且盡量選擇多樣化的原生植物,種植花草植栽、藤蔓等植物,營造豐富多樣的環境,吸引昆蟲、鳥類前來覓食和棲息,進而形成微型的生態系統。
種下一棵菊花或柑橘類的盆栽,也許就能看見一片棲地在你家慢慢形成!
方法三、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法和農產
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注重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關係。有機農業更是強調「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發起的綠色保育行動更是側重棲地的營造, 2019 年七月公布的保育面積已超過 500 公頃,保育對象包含石虎、大田鱉等47種動物。支持有機農作,就是支持環境永續。
1. 購買永續環境農法(無毒、有機)生產的產品
2. 選購有機標章的農產品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蜂類的賣菜郎都在這裡
・ 真人面對面的【農夫市集/有機市集】
全台市集彙整|合樸農學市集|農民學院
・ 宅在家也可以買得到的【線上菜市場】
直接跟農夫買|無毒的家| 田裡甜|台灣原味|台灣好農|花東菜市集|無毒農|悠活農村
・通勤路上可能都會經過的【實體商】
無毒的家|棉花田|里仁|柑仔店
方法四、支持政府增加保護區和自然生態公園面積
在人口密集的都會的「都會公園」,也可能是自然生態的寶庫,例如: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裡有非常豐富的鳥類生態,是愛鳥人士的聖地;位在台北市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也擁有低海拔森林、溪流以及豐富的自然生態,白鼻心、大冠鷲、領角梟、台灣藍鵲、台北樹蛙等動物們都棲息在大安區靜謐的一角。
透過政府以自然保育為目的規劃,往往能大範圍將動物棲息地保留下來,例如劃設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等等。而都會區生態保護區不但能提供生物一個安全的家,也會是一個親近都市居民的療癒空間。所以不僅要支持政府規劃保護更多的自然地帶,都市裡頭的公園更是不可或缺的「綠帶」——增加城市的綠色覆蓋率、建立動物可以遷移來往的「綠網」,無疑是現代城市重要的公設比。想看看城市生態可以多豐富?搭捷運到關渡站和六張犁站就知道!
方法五、參與環境信託計畫與相關環境活動
除了上述的政府劃定的保護區之外,「民間保護區」在近四五十年內蔚為一股保護自然的力量,其中一種形式就是「環境信託」。環境信託的概念是「將環境託付給可信任的管理者,透過法律的保障,讓環境得以永久保存。」目前亞洲著名的成功案例就屬日本的「龍貓森林」(トトロの森),居民用「集資買地」的點子將東京近郊的的森林買下來,當時還有不少小朋友把自己撲滿捐出來,表示要一起保護龍貓的家。
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環境信託成功案例位於新竹自然谷,屬於低海拔森林棲地,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經營管理。目前,自然谷已經記錄到692個物種,包含83種台灣特有種、15種珍貴的保育類動物,更陸續從紅外線動態攝像機中看見了珍貴的穿山甲、山羌及八色鳥蹤跡。有了認識,才會有感,自然谷每月舉辦免費生態導覽,將守護自然生態的成果分享給大眾。
另外,各地的社區大學也開辦了相關的課程,永和社區大學經營樸門永續設計的方法,培訓社區綠手指,認養河岸高灘地,從福和濕地、樸門自然農場、四號公園香藥草花園都可以看見他們對城市環境的貢獻;文山社區大學透過學員的力量,讓木柵萃湖重現點點螢光,並透過水水萃湖 粉絲頁分享當地生態。
方法六、支持再生能源與相關政策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警告,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可能在2030年到2052年之間,地球暖化便會達到1.5°C。人類活動造成的升溫,災難性後果恐怕也得要人類自己吞——炎熱、天然災害、糧食安全和醫藥健康等等系統,都將使得人類生存變得脆弱不堪。
為了不讓地球繼續發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成了最迫切但也最有效的行動之一。再生能源不但有助於降低排碳量,也能減少空污問題。今年五月,台灣首座離岸風場(風力發電)開工,一般大眾也可以透過「公民電廠」參與再生能源的計畫,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太陽光電,民眾可以在自家屋頂鋪設太陽能板,把產出的電賣給台電,不但能增加收入,還可以達到隔熱的效果。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即是提供了媒合資金和屋頂的服務。當然,愛惜使用能源、減少不必要消費、搭大眾運輸工具、減少不必要的旅遊也都是減少碳排放的方法。
方法七、接收正確的環境資訊
核電到底算不算綠電?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可以自然分解嗎?有機真的比較友善環境嗎?水泥工程是治水良方?關心環境是一條悠長的路,如果沒有正確且客觀的資訊作為基礎,反而可能做出適得其反的決定。因此鼓勵大家主動接收正確的環境資訊,收看專注於環境新聞的媒體,例如環境資訊電子報、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獨立環境記者朱淑娟,都能幫助我們接收到深度的環境訊息。
我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目前生活的模式,開展出符合永續目標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讓都市成為一個人人想要逃走的監牢。而所謂的「宜居城市」也不僅僅是為了物質生活的層面,自然生態帶給我們的,更是精神健康、休憩、美感、認知能力,以及同理其他生命,更是關乎下一代的生活品質。
千里始於足下,難解的問題不妨就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成為太陽光電的小小投資者、支持再生能源政策、種植一盆原生植物、到農夫市集買菜、上傳今天看到的動植物到iNaturalist 平台、關心上班途中被「路殺」的動物、抬頭看看行道樹附近躲了哪些動物、到都會自然生態公園逛逛、報名自然谷環境導覽活動、追蹤環境資訊中心臉書、訂閱環境資訊電子報、收看公共電視……。我們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只是還沒出發。
這篇文章 家門口的生物多樣性——城市生活實現生物多樣性友善的七個方法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誰憐深山無醫苦?梨山民代大喊:波波也歡迎
(22 分鐘前) -
偏鄉送暖點亮心願 義大皇家X南勝聖母堂實現偏鄉孩童聖誕夢想
(51 分鐘前) -
93年次以前役男申請研發役 內政部:118年前不受影響
(52 分鐘前) -
「揚帆 遠行」,南美館舉辦榮譽董事長陳輝東緬懷活動
(53 分鐘前) -
臺南棒球歷史展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市長黃偉哲邀請全國朋友一同見證百年棒球記憶
(5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