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5° / 14° )
氣象
2020-04-09 | 環境資訊協會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Openbook 閱讀誌/ 文:佐渡守、圖:王志元

近來全球最大的亞馬遜森林大火成為媒體焦點,萬劫不復的生態浩劫,讓全球風起雲湧、搶救未來的「植物保衛戰」雪上加霜。
然而就在媒體傳回一幕幕驚悚畫面的同時,你可知道,其實還有一場同樣猛烈、卻悄然無聲的大災難,天天就在你我身邊發生?
生態浩劫,肇因於人禍釀成了天災。包括亞馬遜大火在內,環境汙染、過度開發、濫墾濫伐,分分秒秒都在扼殺生物多樣性,致使物種默默卻快速從地表消失。大自然已一次次向我們提出嚴重警訊:「我們正失速奔向崩壞毀滅的絕境」。
單以台灣來說,目前就有一百多種脊椎動物、989種植物瀕臨滅絕,然而據特生中心最新調查,卻只有13.8%的民眾能正確理解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重要。

許多人一聽到「毀滅」二字,就聯想災難片天崩地裂的恐怖畫面,可是一提到「保育」,都自動讓位給政府或研究單位,認為非關己事。有些甚至還會反唇相譏:「保這個幹嘛?能吃嗎?」


「確實是能吃呢!」以人類的自私退一萬步言,生物多樣性都是我們保命的基礎,尤其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不但吃它、靠它才能呼吸,還必須仰賴它來維持生存環境的安全與氣候的穩定。


生物多樣性是國際、也是全民議題,如今正面臨倒數計時的空前危機,為了拯救未來,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為2020年「全球植物保育戰略」制訂了75%的保種率目標。


而台灣正好是亞洲最重要的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除了在國際保種行列不缺席,2019年1月,政府亦正式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4年55%的保種率,期能迎頭趕上前述「植物保衛戰」的任務位置。


目前方舟計畫以林業試驗所為首、台北植物園為基地,從公門到民間、從社區到部落,已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


公部門方面,名稱很有科幻FU的「林林特」(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合體了,他們共同拿著一張紀錄了台灣原生植物百年史的地圖,一起分頭進行植物的野外調查與盤點。


由於這麼大規模的盤點工作,過去從來沒有人做過。因此經調查後方才發現,許多過去在人為聚落很常見的里山植物,已從「普遍」變為「稀有」,需要外力即刻介入搶救。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植物園清點、記錄已收集的特稀有植物。(林業試驗所提供)

負責方舟計畫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物種之所以會消失,就是環境出了問題。」


台灣有很多植物重要熱點都位於非保護區的平地和淺山,直接遭遇過度開發、汙染、淹水、田間工廠等等人為干擾的衝擊;此外還有入侵種的競爭,像高美濕地出現美洲植物互花米草,強佔了在地稀有植物雲林莞草的棲地,這樣的案例在台灣各處層出不窮。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左:入侵種互花米草(維基百科)右:原生種雲林莞草(高美濕地旅遊網

植物獵人的濫採也是物種消失的原因。田間的採集雖讓物種在經濟市場留了下來,卻從原棲地裡消失,造成田邊物種的滅絕,台灣享譽國際的蘭花便是一例。而颱風也會把10%的土地沖刷掉,所以有些不得不移入保種苗圃,做域外保育。


這些都是方舟計劃主要鎖定與優先搶救的標的,估計約有100多種。


「其實很多植物在我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在野外被消滅。」董景生說,最經典的案例是烏來杜鵑,日治時期很流行在警局門口種杜鵑,可是有一天北部蓋了翡翠水庫,烏來杜鵑的原生地就被淹掉了。幸而它恰巧生得美,才得以從林試所種回烏來,否則它也可能就此消失。


令人意外的,如今台灣少數不受人為干擾的「植物避難所」,是一年只在清明節才燒一次的墳墓區,這些特殊區域成為某些稀有植物幸免於難的「小小方舟」,除了地點必須加以保密,也需仰賴民間團體協助監測,才能避免遭到破壞。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野外滅絕的烏來杜鵑,在一些居民家宅內仍可見其蹤影。(攝影:范素瑋)

「如何將保種升級成為全民議題?」是方舟計畫眼前的當務之急。國人如不從上到下共同為植物撐起一張全民防護網,救命的「進度」便永遠趕不上滅絕的「速度」。


對此,董景生認為好看、好吃、好用等「利用論」,恐怕還是召喚民眾關注最好的切入點。例如阿嬤古早使用的傳統青草藥、野菜、調味料等,都值得再次發揚光大;此外還可以把眾多美麗的原生植物引入園藝與景觀工程中,而非從南到北只懂得種欒樹、民眾想像得到的也只有櫻花。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當人們關心在地物種之後,就會有情感上的美產生。左:紫蘇草是一種用來煮湯及調味的香味蔬菜。右:可作為園藝栽培的桃園石龍尾。(林業試驗所提供)

植物與民生相關的利用價值、植物與在地的歷史故事、文化與植物產生的有趣連結,都是引發人們看見「植物與己有關」的絕佳方式。民眾如果能將植物與人共生的概念,落實到生活與社區之中,就能獲得社區的自信心。


「所謂『越在地、越國際』,外國人來台絕不是想看到各國皆然的風景。像日本很流行的『地方創生』,都在找新的議題,我們何不從自己的家裡找起?有些議題本來就屬於在地的,把物種與當地的關聯建立起來,提出具有『在地辨識度』的事物,才是值得我們追尋的寶物。」


董景生表示,不同的文化,思考就會不一樣,例如麵包樹,漢人想到的是可以吃的麵包果,而蘭嶼人想到的是氣根,因為那是獨木舟的材料;此外,台灣本島常見的花生,蘭嶼就完全沒有,他們天天看到的風景是芋頭。


除了社區,很多學校也都有生態園的需求,可是很奇怪都在養青蛙。台灣島雖然不大,但是由北而南、離島、山區,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其實無論社區、學校,只要將兩三種在地原生植物照顧好,就非常有意義;如果再從中找出可教授的生態知識,或與地方民俗結合,就可以延伸出很不錯的教案或活動企劃來。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植物園方舟計畫設計的稀有植物明信片。(台北植物園)

拯救未來之前,首先要當歷史的偵探


「動植物都是沉默的,尤其植物更慘,有些人連吃進什麼蔬菜都講不出來,多數恐怕也不認得哪些是原生植物,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在拯救未來之前,我們必須先當植物歷史的偵探。


對台灣原生植物有興趣的初學者,坊間相關入門或導覽的出版品,已有貓頭鷹《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系列;書林《看見台灣原生植物》、《細說台灣原生植物》。適用於景觀設計的,則有內政部建研所《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


除此之外,董景生也介紹數本好書,方便我們了解台灣植物的前世今生。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珍貴之處在於,這是早在日治時期的一群植物學家,根據野外採集鑑定而成。近年加上劉克襄的實際採食經驗及呂勝由的攝影與審訂後重新出版。讀者除可藉此了解日治至今的植物變遷,書中的100種野菜,也可供按圖索驥,尋覓回歸自然的山野好滋味。


而台北植物園,也有一部自然教育解說手冊《植物與人生》,本書從台灣的植物史開始談起,還包羅節慶、文學、宗教、飲食、醫療、民生、建材等植物主題。


至於《沉默的花樹》一書,則解決了很多台灣植物歷史的問題。從清領到日治,我們已分不清哪些植物是本土亦或外來種,這本書幫助我們釐清花木的身世,追溯不會說話的它們,種種不為人知的古老故事。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想了解全球稀有植物的保育秘辛,不可錯過《植物彌賽亞》。作者是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園丁,憑著搶救植物的使命感,遍行印度洋島嶼、亞馬遜邊陲、澳洲內陸與荒漠,帶回保育現場的第一手實況。他的信念甚至啟發了珍古德,稱他為植物世界的最佳代言人。


此外,董景生鄭重推薦,Kew Gardens出品必屬佳作。例如250年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幾乎就是一部近代植物學的縮影,將可帶領我們深入了解,植物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並影響全人類的未來。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由董景生參與編著的植物科普書,人物方面有《早田文藏》與《佛里神父》,是台灣早年植物學家採集、紀錄與命名的探險紀事;民族植物系列,則有蘭嶼達悟族的《婆娑伊那萬》、東台灣阿美族的《邦查米阿勞》、中央山脈布農族的《走山拉姆岸》、南澳泰雅族的《綠色葛蕾扇》等書,民族植物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是保護先民智慧資產的開始,也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之起點。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董景生表示,植物的保種計畫,確實是在為人類的未來爭取時間,但這個未來成果會如何?連他自己都不敢打包票。


他說:「我們現在花這麼多力氣做的這件事,當代一定看不到回收;但不做,未來更看不到希望。」然而有太多的事情,正是因為眼前看不見才被漠視,民眾不去聯想災難的前因後果,便不容易有感。


他舉和台灣有許多相似性的新加坡為例。台灣是多元的島,新加坡也是,但新加坡是全球綠化能力最好的國家,綠覆率已達70%以上,他們的未來目標是80%,但台灣要達成10%都很難。


更驚人是,他們的綠覆能力是來台灣學的都市造林,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寶物,從來沒有把綠覆率當成kpi,經過30年,我們仍把路樹含在人行道工程裡,種樹變成綁標的一部分,缺乏專業考量。


「此外,新加坡不像台灣有許多原生種,可是國民都很有意識,前兩年他們終於找到兩種薑,發表時不但舉國歡騰,還做成郵票。而我們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熱點,卻沒有人在乎滅絕。」


董景生說,現任新加坡植物園園長Nigel Taylor,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空樹的推手。由於新加坡沒有農業,所以當時都找台灣幫忙,因此他非常清楚台灣的產業實力,可是在「制訂未來」這件事上,兩國的遠見真的不一樣。


國家植物園有保存物種的使命與教育民眾的責任,我們必須借鏡新加坡、建立國人對生物多樣性的憂患意識,因此董景生希望,民眾除了閱讀前述的相關書籍,最好的方式還是前往各地植物園聽聽導覽。


「我們每個研究中心都有很好的導覽人員和志工,像台北植物園每月都有一個主題、每週都有一場定期導覽,只要報名即可,時間地點皆可上網查詢。」


希望從這一小步開始,你也可以成為「植物保衛戰」的戰士,一起加入拯救未來的行列。


———————————


[地球日選書] 書籍資訊

《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

作者:董景生、黃啟瑞、張德斌

出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本文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



這篇文章 [地球日選書]「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種植物爭取時間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