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3° / 19° )
氣象
2020-05-21 | 環境資訊協會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作者:林瑞興(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副研究員兼組長)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這個新興詞彙在1990年代於全球科學界仍鮮少被提及,但在西元2010年後開始呈現爆炸性的增長,且出現在各類領域中,如在2015年就至少有400篇相關科學文獻發表。「公民科學」在台灣出現更僅10餘年光景,但現在你隨手google,已是滿滿的相關訊息。


什麼是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通常是由專業科學家規劃,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類似型式的科學活動由來已久,例如18世紀在歐洲就有由志工執行的鳥類調查,而美國1880年就有燈塔管理員自動自發地收集因撞擊燈塔導致死亡的野鳥種類與數量的資料,另自1900年起美國奧杜邦學會在每年聖誕節前後進行的聖誕節鳥類調查(Christmas Bird Count),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北美賞鳥人最重要的年度活動。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聖誕節數鳥活動(Christmas Bird Count)。圖片來源:USFWS Mountain-Prairie(CC BY 2.0)


公民科學的特性


傳統的研究活動,經常受限於人力與經費,絕大多數研究無法持續長久或調查、取樣的地點有限。相對地,由於公民科學的主要人力來自一般大眾,若能瞭解潛在參與者的心理需求,方法設計得當,就有可能吸引大量志工,此特性特別利於長時間、大範圍的觀測活動,或是大量資料的處理。


以生物領域為例,公民科學廣泛地被運用在瞭解生物的分布,進一步用以探討生物分布、數量、物候與環境因子的關係及長期變遷趨勢等。生活史資料蒐集、族群統計、物候資料的蒐集,以及罕見事件的紀錄,也是公民科學最可發揮之處。以非常難以蒐集足夠資料進行研究的罕見事件為例,分布各地、隨時可以協助觀測的公民科學家,有機會讓此類研究變得可行,如不少極其稀有的物種就是藉由志工的照片或觀察再被發現。


以美國「失落的瓢蟲計畫(Lost Ladybug Project)」為例,這個計畫的參與者有許多是小朋友,藉由這些公民科學家們蒐集及上傳來自全美數千個地點的瓢蟲照片中,竟發現兩位來自維吉尼亞州的孩童拍攝到14年以來未曾紀錄過的瓢蟲,因此讓專業研究者們得以接著再前往該地進行深入的研究。


又如台灣蛾類公民科學計畫「慕光之城」,也由參與者在各地拍攝後上傳的照片中,多次發現罕見蛾種,如偏愛甘蔗田,紀錄甚少的黃條天蛾(Leucophlebia lineata)便是其中一例。這種稀有的天蛾曾於2013年由志工在大肚山區發現兩筆紀錄,而後在今年再由志工們先後在苗栗發現其幼蟲的棲息環境,讓我們得以對其基本生態有了進一步了解,絕對是十分難得的紀錄。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黃條天蛾幼蟲。圖片來源:LiCheng Shih(CC BY 2.0)。


除了生物領域之外,舉凡藝術、歷史、語言、文學、空氣、水質、醫學、天文,也都有許多不同類型公民科學計畫推動中,相關資訊可參考全球知名的公民科學網站——宇宙動物園(Zooniverse)


結合賞鳥者的習慣,參與人數最多的計畫eBird


另說起近期公民科學的爆發則是各類科學和資訊科學融合的結果,透過此種結合,大幅強化資料蒐集、處理、視覺化的能力與便利性,網路的普及與加速更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們可同時參與同一計畫的活動。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即時、線上鳥類資料庫 ——eBird即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eBird是由美國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於2002年所共同創建,其目標在於透過蒐集賞鳥紀錄,累積大量分布與數量資訊,以有助於研究、保育與生態教育。eBird Taiwan則是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合作的入口網。eBird的設計深刻瞭解活躍賞鳥人對於個人紀錄的執著,提供方便的介面和不斷精進的應用功能,最終為大量賞鳥者接受,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萬名用戶,隨時記錄下世界各地鳥類出現狀況,成為當今參與人數最多的公民科學計畫。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eBird Taiwan。擷取自網頁。


從賞鳥開始的台灣公民科學發展


在台灣,民眾參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科學活動亦至少超過40年。1973年柏來蕭(Blackshaw Kenneth Turner)和謝孝同(Serveringhaus Sheldon)先生仿照北美聖誕節鳥類調查,在台發起「新年鳥類調查」,此後一直延續到1983年,調查成果也由顏重威及陳炳煌前輩發表於環境科學(1983),成為我們一窺當時台灣鳥類狀態的重要參考資訊。相關賞鳥活動也促成許多賞鳥紀錄的累積,進而衍生出持續超過40年,累計超過200萬筆紀錄的賞鳥紀錄資料庫。而除了鳥類觀察之外,隨著對自然環境關注的提升,逐漸地對於鯨豚、蝴蝶、蜻蜓等各式生物資料的蒐集都有民眾積極的參與。


不過,若以有組織、大範圍的公民科學活動而言,台灣當以楊懿如博士於2003年開始推動的「兩棲類監測」為肇始。另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加速對台灣環境狀態與變動的掌握,自2009年起陸續推動包含鳥類、蛾類、蜘蛛、蝸牛、植物、路死動物及農藥毒害動物等多項公民科學計畫,以廣邀各地公民科學家們將對環境的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由泛科學(PanSci)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的「台灣公民科學入口網」,已將台灣多個已知公民科學計畫整合其中,有興趣的民眾可以由此網站獲知推動的研究人員分享各計畫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新年鳥類調查發展至今已是很具規模的公民科學調查「新年數鳥嘉年華」。蘇美如攝影。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合作刊登



這篇文章 草木蟲魚鳥獸之名隨手紀錄 集眾之力的公民科學正夯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