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2-02-23 | 環境資訊協會

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在哪裡?不只在市區邊緣的郊山,或市中心的大型公園裡,生物多樣性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在飲食、住所、消費、休閒文化、個人健康等日常裡,我們享受著舒適便利的生活,其實正是仰賴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功能。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也能透過具體行動,牽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連結。美濃的白玉蘿蔔、澄蜜香蕃茄等作物,是城市與農村共享淺山農業環境的果實;節能隔熱的建築改造,為減緩夏季高溫與氣候變遷畫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街區的小塊綠地、屋頂和社區農園,也能一點一點串連成生態跳島,為都市裡的生物提供友善的棲息環境。維護城市完整的生態系,同時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便是為生物多樣性保育付出行動,也為都市生活建構健康永續的未來。


食物連結線 拉起城市與農村的共享價值


「氣象報導高雄下大雨,蘿蔔田有淹水嗎?」「好擔心喔,又下雨了,忍不住想起你們的番茄園。」在美濃生活的記者李慧宜於《農村,你好嗎?》書中,生動地記錄著遠在台北忠孝東路的消費者,因向美濃農民採購農產品而建立起「都市與農忙的情感路線」。


連綿的秋雨使白玉蘿蔔爆發蟲害、澄蜜香番茄不敵大雨直落而裂果,農民在農業的第一線應付異常氣候帶來的各種狀況,為了順利將產品送至預訂的顧客手中,農忙之間不時擔憂天候影響作物品質,無法如期出貨。


然而一如李慧宜所描述向小農直購的城市消費者,由於長期透過網路連結,在螢幕的另一頭時時了解產地的狀況,於是一陣大雨便勾起了與農民同感憂慮的心。消費者與農民共享著對農作的關注,也一起分擔氣候變遷下農民所承受的風險。這條食物的連結線,拉近了消費者與農民的距離,城市與農村因而互相分享與依賴。


受全球化影響,民眾餐桌上的食物與產地越來越遙遠,而農地快速擴張更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造成大氣中的碳排增加,大規模生產單一作物的農業經營方式雖可供應便宜又大量的農產品,但糧食作物的生產種類也因此更加窄化,造成傳統多元的農畜品種加速消失。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農田裡的作物品種在過去100年間減少了90%以上,我們吃的食物種類比過去老祖先吃的更為單調而少樣。


近年聯合國推廣里山倡議,便是希望把人與自然的距離重新拉近,進而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如高雄美濃這個農村小鎮,農民在山腳下廣大的平原生產糧食,許多傳統作物和農村特有的文化,也在這樣的環境裡延續和保存。


居住在台北都會區的消費者,或可在超市選購來自美濃的紅豆、黑豆和稻米,也可在農村冬季裡作開始前,參加白玉蘿蔔股東會認購田區,待蘿蔔收成時親自下田拔蘿蔔,或採收小番茄。當你走入農村,接觸土地裡生長的蔬果糧食,更能品嘗到與農村共有共享的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價值。



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選購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能實現農村與城市、產地與餐桌的連結。圖片設計:魚点設計


極端氣候就在城市裡 居家排碳減少幾公斤?


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的影響日益加劇,從日常食物的供給和消費中就能實際感受到。除此之外,近年來都市的氣溫節節上升,夏日高溫一再突破紀錄。聯合國的報告預估,全球平均氣溫將在2030年比工業化時期以前高出1.5度。地球升溫的主因是人類經濟行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最新的研究指出,全球碳排放在過去25年間,就增加了60%。


走在市中心的馬路上,你是否也感覺到今年夏天又比往年更熱了?極端氣候已經切身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顯現,不再是北極熊面臨融冰、太平洋小島遭海水淹沒的危機警告。


都市提供了便捷豐富的生活,然而若未能有效為城市降溫,減少碳排、增加綠覆率,讓大自然的生態系功能為我們服務,都市未來恐將更不適宜人居。


以都市裡普遍裝設的冷氣來說,面對酷暑,躲進室內吹冷氣似乎是最直接的因應辦法。但吹冷氣不僅耗能、增加碳排,在熱島效應之下,更把排出的熱蓄積在城市裡,形成高溫的惡性循環。


我們希望能有更為舒適的生活空間,但難道只能如此嗎?


台灣綠適居協會就提出打造綠色、舒適、健康住宅的方法,透過建築改造達到節能又降溫的生活空間。地球公民基金會便將此概念身體力行,將位在高雄市中心的玻璃帷幕大樓辦公室,加裝隔熱玻璃牆及動力排氣系統,使夏季室溫比戶外低了20度,減少了冷氣用電,實際電費支出只有其他樓層的1/5,發揮舒適又節能的作用。


收到電費帳單時,你是否注意到電力公司在帳單上記載的本期CO2排放量?這份數據也代表著個人生活中的碳排放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貢獻度。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僅讓夏季高溫更難耐,極端氣候可能帶來各種天災和風險,使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流失,影響我們賴以維生的生態資源永續。


打造韌性綠意城市 生態跳島在你家


每年春天,大安森林公園總會吸引眾多賞鳥愛好者聚集,他們期盼著成對的鳳頭蒼鷹在樹林枝頭合力築巢,孕育小鷹成長的過程。長期的監測發現,許多都會公園裡都有鳳頭蒼鷹繁殖的紀錄。猛禽從鄰近山區來到市區的樹林裡棲息繁殖,代表樹林裡有充足的食物、健康的棲地,展現出城市生態豐富的樣貌。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指出,複層與多樣性的都市林,不僅可讓猛禽棲息,更能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如調節都市熱島效應、吸存二氧化碳、產生新鮮氧氣與芬多精、吸附空氣污染懸浮微粒等。因此今年林試所提出「韌性城市林」的推廣理念,在幾處都會公園內增加植物的多樣性和綠地面積,以期增加生物多樣性,為民眾打造更為韌性永續的城市生活。


過去我們嚮往著公園內有歐洲庭園般的大草皮、修剪整齊的樹木造景,以及無枯木落葉的乾淨環境,不過這樣的想法和規劃方式,卻忽略了城市裡生物多樣性的需求。城市裡需要更多的生態來維繫生活。


落葉滋養著土壤中的微生物,鳥類最愛的蚯蚓、昆蟲就藏在草地裡,公園裡黑冠麻鷺跟蚯蚓拔河的畫面,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增添觀賞生態的趣味。看似無用的枯木,也是昆蟲和部分鳥類的家,在鳥松濕地、大安森林公園等地,便可發現五色鳥選擇喜愛的枯木打洞育雛。


今日都市更新、重劃的規畫過程中,政府須新增綠地空間供民眾休憩使用,例如高雄市在鐵路地下化後,將原有的地面鐵道設置為綠景觀園道。然而綠地空間的規劃應更加為生態考量,高雄市野鳥學會便建議,增加灌木、高草和濕地,廣植誘鳥、蜜源、食草等原生植物和樹木,如此的綠地規劃能串聯既有的濕地公園,提供都市裡生態跳島的功能。


即使是路旁的小空地、樓房的陽台或大樓屋頂,都可以成為生態跳島。許多都會區的社區大學推廣都市農耕、城市養蜂的課程,就算在城市中,也能為增加綠意和友善生態做出小小貢獻。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城市農園,在學校、公園和機關屋頂等公共空間打造都市田園、可食地景,社區內也規劃公共菜園,透過食農教育的推廣,培養城市居民與生態的緊密連結。


城市裡的社區農園,有市民親手栽培的當令蔬菜,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提供健康有機、吸引蝴蝶、蜜蜂、蜘蛛等昆蟲棲息覓食,若擺放枯木或獨居蜂蜂箱,更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帶來鳥類覓食,形成完整的生態系。民眾的居家陽台或屋頂,也可創造小型綠地或菜園,提供生態跳島,將城市的點點綠意串聯成一座大森林。


聯合國指出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們在城市中能否有宜居的生活,反應在我們如何規劃城市的空間,以及面對氣候危機下的調適作為。2020年全球正遭受新冠肺炎(COVID-19)全面性的襲擊,這樣的挑戰暗示著人類與環境生態之間的斷裂。即便是生活在城市裡,都不應忽視我們的行為對生態永續性的影響。當一塊自然棲地因人類行為而改變,可能使原生物種無法存續、引入強勢的外來種,進而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甚至帶來未知的疾病。因此生物多樣性並非遙遠的荒野,反而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關乎著人類與自然的永續未來。


這篇文章 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