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8° )
氣象
2022-04-12 | 環境資訊協會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台南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登上國際,成為全球建築物減碳的典範。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4日發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在其建築減碳專章中,「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為全球七大指標性低碳綠建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7日)舉辦記者會,邀請IPCC報告首席作者及多位學者,闡述建築部門在未來減碳路徑的重要性。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由左至右)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高級專員詹詒絜、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共同出席「台達氣候沙龍」記者會,解讀IPCC AR6最新報告。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全台第一棟低碳綠建築 號稱「綠色魔法學校」登國際舞台


IPCC週一(4日)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第三工作組報告(WG3)《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為解讀報告建築專章,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辦「台達氣候沙龍」記者會,邀請IPCC報告首席作者之一的國際知名學者Yamina Saheb、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泰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林憲德等專家,提供建築節能減碳建言。


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指出,IPCC最新報告證實,綠建築的減碳作法值得進一步推廣,特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不僅節能減碳,也能減緩空氣污染、幫助居民調適氣候災難,希望帶給世人更多信心,為下一代爭取繼續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


「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是2011年由鄭崇華捐贈予成功大學,也是全台第一棟低碳綠建築。鄭崇華說,該棟建築落成時就較同類型建築節能65%,如今啟用超過十年,最新計算的節能績效已經提升到86%,今年被收錄在IPCC報告第九章建築專章,相當榮幸能在報告中佔有一席之地。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被外界譽為「綠色魔法學校」。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林憲德表示,這棟外界譽為「綠色魔法學校」的研究大樓,是花了兩到三年研究許多節能減碳科技,才成功運用本土能量和環保技術打造而成。


林憲德也提到,內政部5月即將公開「建築能源護照」制度,類似目前的家電產品的能效標章,而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已取得內政部第一面「近零碳建築」認證,期待能成為降低建築部門排碳量、帶動節能服務的政策解方。


帶入「豐足」建築概念:預先避免土地與資源的浪費


IPCC報告首席作者之一、長年倡議建築減碳的知名學者Yamina Saheb說明,IPCC此次發布的AR6報告,比起上一份AR5報告最大的重點就是介紹「豐足」(sufficiency)概念,指透過政策的規範和導引,可以預先避免能源、材料、水和土地的浪費,大幅提高建築部門的減碳績效。


Yamina Saheb解釋,「豐足」措施讓我們建造「需要」的建築面積,並將都市計畫整合進建築氣候減緩政策中,避免濫用過多面積,使用、消耗過多的材料,也盡可能使用低碳排或可回收的材料。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IPCC報告首席作者之一的知名學者Yamina Saheb指出,IPCC AR6報告比起AR5報告最大新重點就是介紹「豐足」(sufficiency)概念。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直播


Yamina Saheb指出,建築部門在未來淨零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要使用「豐足、效能與再生能源」的架構,將建築部門去碳化。IPCC報告也顯示,1990年至2019年建築部門由於缺少「豐足」概念,導致排放量增加52%。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揚乾說明,IPCC最新報告盤點目前人類已知的綠色科技及政策工具,可以如何達成阻止升溫超過1.5°C的目標,其中「避免能源服務需求」、「高效照明及設備」是在家中就能執行的節能減碳行為,具有節能潛力,且幾乎不需成本或甚至倒賺。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IPCC報告羅列至2030年能減少排放的潛力貢獻,橫向長條代表減碳潛力,藍色指不花成本或倒賺。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直播


Yamina Saheb也提到,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即便位於不同的氣候特色跟地理條件,各國的建築部門都有可能達到零耗能、零碳的潛力。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好幫手 建商也要看的氣候資訊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執行長趙恭岳表示,住商建築及運作的耗能約占全台總耗能35%至37%,僅次於工業,屬於節能重點部門;而根據國發會的淨零路徑,2050年我國所有新建建築物及85%既有建築物,都要成為「近零碳建築」。


趙恭岳指出,在這個過程中,「GreenBIM建築微氣候資訊平台」是個好工具。


他說明,為了降低建築物能源消耗,建造初期需依照當地的氣候背景設計,但因為相關資訊的缺乏,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中央氣象局、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共同打造建築微氣候資料庫,將過去氣象局的資料轉換成標準氣候年,幫助建商實現最佳化能耗。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中央氣象局、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共同打造GreenBIM建築微氣候資訊平台。圖片來源:擷取自GreenBIM建築微氣候資訊平台


不只是前端設計,營運端的能耗使用也是重點,趙恭岳舉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利用智慧調控,在夏季節電20%、秋冬節電30%。也實際導入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盤點過去氣溫及濕度的資料,調整空調用電排程,不僅讓78.2%上班時段兼具舒適與節能,也在去年7月至10月的實驗區間中,降低9.19%的能耗。


這篇文章 登IPCC國際報告 成大「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並列全球七大指標性綠建築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