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 揪出高達28%被忽略的「隱含碳」
截至2021年11月初,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然而,要達成這目標,實際上仍存在許多的挑戰——現今的建築產業就消耗了全球36%的能源、產生38%的碳排量、消耗50%的材料與資源。預計到2060年,該產業的碳足跡將再成長一倍。因此,如何透過「生命週期評估」找到高碳排的環節、進而擬定應對策略顯得格外重要。
建築生命週期評估:揪出那些被忽略的「隱含碳」
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指的是:產品或服務從原料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各項投入與產出對環境的潛在衝擊的評估。以建築物為對象,並聚焦在環境衝擊之中的碳排放,可以發現,在生命週期之中,除了營運過程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簡稱「營運碳」)之外,還包含剩餘生命週期內所產生的碳排放,稱為「隱含碳」(Embodied carbon)。
比起營運碳,隱含碳經常被忽略。
根據《亞太區隱含碳入門》(Asia Pacific Embodied Carbon Primer),建築物的隱含碳約占全球能源相關碳排量的11%,且占建築業排放量的28%。更令人擔憂的是,從現在到2050年,在建築物開始使用前產生的碳排放,也就是新建築在建材的原料、運輸、製造階段,到建造過程的運輸和施工過程,前期碳排(Upfromt carbon)將占新建築一半的碳足跡,可能因此消耗全球很大一部分的碳預算。
不盤查 就無法管理碳排量
儘管隱含碳的占比如此之高,但依照國際知名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推估,對建築物的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足跡加以量化的專案,目前全球只有不到1%。
同時,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 26)時發布一項針對顧問工程師協會(Association of Consultancy and Engineering)成員的調查顯示:只有19%的大型顧問公司和21%的中小企業在他們的建築設計中完整計算隱含碳和總碳足跡。可以據此推論,約有八成的建築專案缺乏前期碳排資訊,所以業主即使有心,也很難取得建築總碳足跡資訊、進一步做建築生命週期的減碳管理。
為了驅動建築產業鏈盤查生命週期的碳足跡,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推動相關政策,以發展相關的工具與資訊揭露方式。
以一致的方法學 提升生命週期影響的透明度
2012年,荷蘭在《建築規範》(Bouwbesluit 2012)第5.9條中,要求樓地板面積大於100平方公尺的新建住宅和商辦大樓,在申請建築許可時,需基於生命週期計算11種不同的環境指標(例如對酸雨、水資源、臭氧層破壞等),並揭露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和所消耗的原料及化石燃料。這些估算值來自於「國家環境資料庫」(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tabase),並於後續使用統一的方法學來評估建築和土木工程生命週期的環境績效,這項政策也在2013年年初成為強制性規定。
今年11月29日,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也與48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表「第三版國際成本管理標準」(International Cost Management Standard, 3rd Edition),成為全球第一個評估建築生命週期碳的通用標準。
此外,環境產品聲明(EDP)需經由第三方驗證,可揭露單一產品或一組產品,其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產生的各類影響。例如,在芬蘭,環境產品聲明由芬蘭建築資訊基金會(RTS)發布,揭露在其公開的資料庫中。透過一致的標準來揭露產品的環境影響,環境產品聲明可以確保相同的資訊在不同的市場上可以被互相比較。
台灣建築碳足跡的下個關鍵:市場教育與資訊整合
與國際趨勢相似,比起相對普及的「綠建築」概念,目前台灣的「建築碳揭露」風氣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1999年,台灣就發布了亞洲第一個綠建築標章(EEWH)。在標章發出的第三年,就有超過百件建築取得此標章,至今甚至已累計上萬個案件。
可惜的是,EEWH雖然以九大指標評估綠建築性能,但對於碳足跡揭露尚未有具體標準。反觀2013年成立的低碳建築聯盟(LCBA),是全台第一個民間推動碳足跡認證制度的組織,雖嘗試以生命週期的概念推廣建築碳足跡認證,但自2015年發出第一張認證至今,目前只有近50件建築取得此認證。
因此,台灣仍需提升建築產業鏈從業人員對建築碳足跡的意識,亦可思考於EEWH中評分標準或從其他政策中,納入建築物碳揭露的機制的可能性,以因應國際碳足跡揭露制度的趨勢,並提高資訊的相容性。
可以想像,隨著降低營運碳的趨勢發展,要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隱含碳的重要性將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透明化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將可驅動整體產業鏈——從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商到建材商,調整其碳排量較大的「熱點」,也能讓投資者與業主更正確地選擇建築設計與相關產品,達到降低建築碳排量的最大效益。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 揪出高達28%被忽略的「隱含碳」〉
參考資料
- Are “net-zero” climate targets just hot air?
- The Net Zero Carbon Buildings Commitment
- Asia Pacific Embodied Carbon Primer
- Arup to conduct whole lifecycle carbon assessments for building work
- Embodied carbon of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international policy review
- Developing a suite of measures to decarbonise the built environment – RICS
- The RTS certificate provides a domestic guarantee for sustainability
- 候選綠建築證書/綠建築標章 通過案件資訊揭露
- 低碳建築聯盟
這篇文章 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 揪出高達28%被忽略的「隱含碳」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
邱莉莉議長包場電影《愛子歸來》 傳遞愛與感動
(17 分鐘前) -
「揚帆 遠行」,南美館舉辦榮譽董事長陳輝東緬懷活動
(27 分鐘前) -
臺南棒球歷史展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市長黃偉哲邀請全國朋友一同見證百年棒球記憶
(33 分鐘前) -
屏東驚見梅花鹿慘遭斷頭腳汆燙餵狗 墾管處:非法獵殺可重處10年徒刑
(3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