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成「過度包裝」之最 綠色和平呼籲訂超市蔬果裸賣指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台灣民眾有多愛去超市買蔬果?綠色和平統計,過去10年間,國人到超市購買生鮮蔬果的頻率就增加45%。綠色和平也公布調查,超市商品多使用繁複包材,又以「蔬果」的非必要塑膠包裝比例最高,超市常見十大類別商品,每年約產生18億件、1.5萬噸的塑膠垃圾。
綠色和平今(26日)呼籲,政府應擬定一次性包裝減量對策,並針對蔬果制定「包裝減量及裸賣指引」,台灣超市業者也應優先推行蔬果產品包裝減量,採取裸裝或散裝方式銷售。
「過度包裝」之最 蔬果類產品裸賣接受度高、減塑效益大
超市通路中,高達九成生鮮商品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超市每年銷售出上億件蔬果,就同時製造上億件垃圾,重複使用是減少塑膠包裝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計算零售業塑膠包裝用量,並評估「重複使用」所帶來的包裝減量效益,綠色和平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在去(2021)年展開合作,針對超市中的水果、蔬菜、雞蛋、米、瓶裝水、瓶裝飲料、瓶裝牛奶、沐浴洗髮用品、洗衣精及清潔劑十大類產品調查,分析產品包裝減量的潛力。
綠色和平統計,每年十大類產品就可製造至少18億件、約1.5萬噸塑膠垃圾,可塞滿約4443輛垃圾車。綠色和平指出,只要透過減量(Reduce)、循環(Return)、自備容器(Refill)三種策略,就可減少垃圾量約8270公噸。
另外,若在十項產品推動重複使用,約能減少53%的包裝垃圾量,其中蔬菜、水果及瓶裝飲料的年銷售量每年皆破億份,因此減量效益最大。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心恬指出,相較於一層塑膠袋裝的蔬菜,水果呈現明顯過度包裝趨勢,常需外套緩衝包材及塑膠袋,甚至用特製的塑膠硬盒盛裝,因此水果是最急需包裝減量的品項。
不過林心恬也說,蔬果類產品的減量潛力最大。除了因為年銷售量高,蔬果的包材重量通常也較重、較多,且相較其他產品消費者對於蔬果裸賣的接受度更高。
開發包裝減量估算工具 供業者制定明確減速路徑
雖然零售業者陸續喊出減塑目標,但台灣目前還缺乏塑膠減量方法統整、環境效益評估的科學化工具,導致零售商難以設定減塑目標,後續成效也不易評估。
林心恬提到,此次研究也開發出「包裝及碳足跡減量估算工具」,業者可透過銷售額及目標減塑比例,明確劃定減塑策略與途徑,協助找出潛力減塑商品及適合的減塑模式。
她強調,並非要求業者去除所有產品的包裝,而是循序漸進、先從最具減塑潛力及效益的產品開始推動,逐步完成減塑目標,「而非只是喊出目標口號而已。」
一次性包裝尚無法可管 綠和:盡快制定減量對策、提蔬果裸賣指引
目前我國並未針對蔬果包裝訂定減量辦法。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建議,政府應盡快擬定一次性包裝減量對策,也可參考國外案例,針對蔬果制定「包裝減量及裸賣指引」。
舉例來說,可依蔬果特性及容易耗損的程度,列出可優先去除包裝販售的蔬果,並在超市設置蔬果裸賣專區,由於超市的蔬果銷售量高,帶來的減量效益也將非常龐大。
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也指出,包裝雖可有效提高通路銷量,使用到的包材卻會造成商品成本增加約5~10%,而最終成本都將反映在價格上、轉嫁給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包裝可說是『經濟實惠』,一方面能替消費者省錢,另一方面則是減少大量垃圾。」
這篇文章 水果成「過度包裝」之最 綠色和平呼籲訂超市蔬果裸賣指引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6萬條走私加熱菸遭銷毀 彭華幹:錯失3108萬元菸捐菸稅
(19 分鐘前) -
電梯突下墜跳一下保命? 專家破除3大迷思:最危險不是跳上跳下
(21 分鐘前) -
中華陽光推展關懷協會攜手蔡咏鍀黃美蘭 雲林走透透送暖
(29 分鐘前) -
鼓動愛心,共響幸福 名馳機構關懷弱勢培力暨愛心捐贈慈善活動
(34 分鐘前) -
森火止步 森活延續 讓蛇年春光滿山
(3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