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氣候沙龍聚焦生物多樣性 生態流失企業曝險比例高
2023年05月0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去年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上,近200個國家訂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其中行動目標15、18、19明確指出企業的責任與要務。回到國內,從目標到實踐,企業營運過程中該如何納入生物多樣性?上月28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2023台達氣候沙龍」,邀請產學界的專家學者揭示大會進展及我國企業該如何參與。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目標三年復育1萬株珊瑚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訂下2030年前守護海陸、淡水域30%的面積、修復30%退化的生態系、減少50%的農藥使用、外來種入侵與食物浪費,減少有害環境補貼及每年投入200億美元的資金等。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成功,最重要的還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在民眾有意識、願意了解之下,《生物多樣性》公約才能發揮功效。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上月28日舉辦「2023台達氣候沙龍」,執行長張楊乾分享台達近年的兩階段珊瑚復育工作。第一階段透過分支育苗,成功復育珊瑚共1000株;為增加基因多樣性,第二階段蒐集不同區域的珊瑚精卵於溫室復育,共2000株。為大量育苗,2022年台達與海科館合作,導入植物工場LED與自動化技術,研發適合珊瑚苗成長的LED光譜,並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目標在三年內育苗1萬株。
高度仰賴生態系服務的產業曝險比例相對高
為了解全球具影響力的企業在生態保護上的努力,2022年世界標竿聯盟(WBA)分析全球橫跨八個產業、近400家企業,發現只有5%的企業評估營運對自然的衝擊,以及不到1%的機構了解其營運與生態系服務的依存關係。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以世界經濟論壇報告解釋,高度依賴生態系服務的產業,如農林漁業、食品飲料及菸草、營建、電力、水力等,暴露於自然風險的比例高。不過,即便是曝險相對低的電子業或消費性產業,仍可能受到供應鏈的影響。莫冬立提醒企業主,ESG議題不再只能看自身營運範疇,還要從價值鏈著手。
近年,大企業加入「Business for NatureCoalition」國際倡議,希望與政府、民間團體合作、找出生態流失的解決方案。針對企業最頭疼的量化指標,莫冬立說,「自然正成長」目前尚未有可操作的方法,建議機構先從其架構轉化企業行為,藉此減緩營運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衝擊。
- 生物多樣性大會達成歷史性協議 近200國同意2030年前保護30%的陸地與海洋
- 減碳熱潮下被遺忘的生物多樣性風險!首份Nature Benchmark榜單透露了什麼?
- 【翻譯米糕】大家在說的「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係蝦米?
這篇文章 台達氣候沙龍聚焦生物多樣性 生態流失企業曝險比例高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南連夜震不停!地震基金籲投保降財損風險
(31 分鐘前) -
紫斑蝶南下茂林國家公園 賞蝶季正式開跑囉!
(44 分鐘前) -
土洋牙醫論戰將隔空對決 陳時中:建議多理性討論
(50 分鐘前) -
金門傳統建築活化利用與營運管理研習及交流參訪 11/25前報名額滿截止
(5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