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灘「垃圾」會說話 海洋廢棄物展覽:該分類的人類生活習慣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祐君報導
不是單純的垃圾 海廢是人類生活縮影
環資會從2013年至2018年底,進行一連串的淨灘與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每個月至少辦理一場結合調查工作的淨灘。隨著淨灘變成幾乎人人都參與過的活動,學校教科書也開始囊括海廢議題後,環資會想籍一場展覽來點醒民眾對於海廢的一些誤解——比如說大部分的海廢其實來自陸地,而不是民眾普遍以為的海上活動。
當然還是有魚網、浮球、救生圈、假餌、魚鉤等物品展出,這些來自漁民工作時遺留在海裡的垃圾,無論是不是無心之過,都會隨著海浪打回岸上的沙灘。「這是吊在漁船上的照明燈,可能是風浪太大時不小心落海,也有可能是壞掉後被拋出船外。」環資會議題中心主任陳姿蓉拿起一盞尺寸不算小的燈泡說。他也是這個促成這項展覽的主要角色,因為會內大部份「垃圾」是他撿回來的。
玻璃櫃裡陳列了眾多塑膠沙灘玩具,各種造型都有。耳邊依稀還聽得到孩子們在堆沙、玩耍的聲音,但眼前卻是歷經風霜、殘破不已的小鴨。因為太便宜了,在離開沙灘時沒帶上。除了這些,沙灘上還時常出現大量與兒童毫無關係的的菸蒂和打火機,隨著時代演進,近年也開始在沙灘上撿到電子菸的菸油。
「在沙灘上看到人們每天生活的縮影。」這是過去曾參與過淨灘的志工所分享的話,也是這次海廢展想帶給參觀者的感受。無論是國際海廢污染的嚴重性,還是台灣限塑政策的核心精神,台灣民眾似乎有點置身事外。但在都市中生活的我們其實都是海廢的貢獻者。寶特瓶就是一個例子,桌子上滿滿的寶特瓶,旁邊放了一張對照表,讓觀展者可以照著產品條碼找產地。是的,除了台灣,它們還來自日本、中國,甚至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陳姿蓉說,出門多帶上個水瓶,就能大量減低一次用塑膠用品的使用率。
再往陸地內推進,我們可以看見更多日常生活用品。背板上掛著二件半新不舊的外套,一件防風、一件保暖;展示櫃裡,擺滿一瓶又一瓶的醫療廢棄物。隨著帛琉觀光局來參展的Kiruu Kanai,平日也有在帛琉淨灘,他說,海廢展裡的東西都見怪不怪,但針頭的數量之多,讓他很意外。陳姿蓉回答,醫療廢棄物會出現在沙灘的原因不一而足。不諱言有一些在海岸、河堤使用後隨意拋棄的可能;或是廢棄物公司拿了錢沒辦事。另外,陳姿蓉也提到,曾在裸露的掩埋場邊坡看到點滴瓶、針頭等醫療廢棄物。
從陸廢變海廢 失控的水龍頭亟需關上
環資會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所使用的調查方式,來自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志工行動——美國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在1986年發起的行動,並且也是兼具公民科學家精神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ICC)。如《地底三萬呎》裡帽人說的:「要誤解一個人,就看他的外貌,想真正認清一個人,那麼就多看他的垃圾桶。」ICC在淨灘後會記錄海灘或河岸上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數據呈現出海岸的狀況,進而從事環境教育與政策倡議。
2022年有將近47萬名民眾響應ICC行動,清理出近3700噸的垃圾。其中第一名(個數計)是菸蒂——自2009年至今,15年內僅兩年屈居第二的常勝軍——而這不是單單在沙灘上活動的癮君子所締造的佳績,而是來自陸地,再經由下水道進入河川與海洋。
2017年環資與其他關心海洋廢棄物、塑膠污染等議題的團體,結合環境部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希望從源頭減量政策著手,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後續也將透過台灣2050淨零排放中資源循環零廢棄的角度,強化永續消費的建立。陳姿蓉表示,面對海洋廢棄物議題這個淹水危機,我們不只是需要更多舀水的勺子,更需要關掉失控的水龍頭。
這篇文章 淨灘「垃圾」會說話 海洋廢棄物展覽:該分類的人類生活習慣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灣好行金門線10連霸 獲觀光局2024年評比雙冠
(7 小時前) -
海大倡鯨豚保護守則 彰芳西島、中能、允能風場共襄盛舉
(7 小時前) -
新北遊蕩犬達萬隻 動保處展開清查
(8 小時前) -
她見母帶兒子上女廁超不舒服!一票女生喊「不舒服」 網友批:恐龍家長多
(8 小時前)